福特通用索赔1亿欧元,安世半导体面临新挑战,汽车芯片供应链压力加速凸显

最近家里那台用了快十年的洗碗机罢工了,症状很奇怪,能通电,屏幕也亮,但就是不启动。

我寻思着这浓眉大眼的德系货,不至于这么快就歇菜吧。

拆开鼓捣了半天,最后发现是门锁微动开关里一个比米粒还小的弹簧片锈断了。

万能的淘宝上这玩意儿五毛钱一个,还包邮。

福特通用索赔1亿欧元,安世半导体面临新挑战,汽车芯片供应链压力加速凸显-有驾

换上之后,机器满血复活。

这事儿让我感慨良多。

一台结构复杂、售价不菲的机器,它的正常运转,最终却被一个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零件给定义了。

这跟最近汽车行业被一颗“小芯片”搞得鸡飞狗跳的逻辑,简直一模一样。

我们今天就来捋一捋这事。

福特、通用这些巨头据说要向安世半导体索赔,原因是可能面临断供停产。

这事的剧本,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简单来说,就是荷兰政府在美国的“指导”下,强行接管了中资背景的芯片公司安世半导体(Nexperia)。

作为回应,中方对安世在中国的工厂实行了出口管制。

于是,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弹簧片”——安世生产的那些基础芯片,就断供了。

很多人一听芯片,就想到英伟达、高通那种决定算力的“大脑”。

但安世半导体搞的,是汽车里的“神经末梢”和“肌肉控制器”。

比如你按下车窗按钮,控制电流接通、让电机转动的那个小东西,就是MOSFET,安世是这个领域绝对的霸主。

还有控制你车门锁、雨刮器、空调风门的各种二极管、晶体管,都是不起眼但缺一不可的玩意儿。

这就引出了一个被很多人,尤其是热衷于宏大叙事的决策者们,严重低估的常识:现代工业体系,尤其是汽车这种高度复杂的系统,其脆弱性往往不体现在“大脑”,而体现在无数个廉价、量产、但又不可或缺的“神经末梢”上。

我们可以算一笔账,一笔关于产业战争逻辑演变的账。

过去的科技战,好比是武侠小说里的高手对决,大家比的是内功和剑法。

美国制裁华为,是废掉你的麒麟芯片这个“丹田”,让你空有一身武艺使不出来。

限制ASML的光刻机出口,是毁掉你的“铸剑炉”,让你造不出神兵利器。

福特通用索赔1亿欧元,安世半导体面临新挑战,汽车芯片供应链压力加速凸显-有驾

这种打法,目标明确,效果直接,大家都能看懂。

我们称之为“主动脉打击”。

但这次安世半导体的风波,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更阴险的战争模式浮出水面:“毛细血管”战争。

它的逻辑不再是直接攻击你的核心战力,而是通过制造大量微小的、不起眼的栓塞,来瘫痪你的整个肌体。

就像一个人,心脏和大脑都好好的,但如果全身的毛细血管都堵了,这个人离死也就不远了。

安世的这些基础芯片,就是全球汽车工业肌体里的“毛细血管”。

为什么说这种打法更致命?

第一,它利用了全球化的“规模效应”陷阱。

安世之所以能垄断市场,不是因为它技术多顶尖,而是因为它把这些几毛钱一个的芯片做到了几百亿颗的年产量,成本被摊薄到了极致。

汽车厂商几十年来已经习惯了这种稳定、廉价的供应,没人会傻到去花高价搞个备胎供应商,因为不划算。

这种极致的效率,在和平时期是优势,但在“毛细血管”战争时代,就成了最致命的软肋。

想找替代?

不是没有,但可能要花五倍的价钱,而且产能、良率、车规认证,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定。

第二,它制造了一种“责任真空”。

你看,现在通用福特很愤怒,但他们能怪谁?

怪荷兰政府?

荷兰可以说自己是基于国家安全。

怪美国政府?

美国可以说自己没直接下场。

福特通用索赔1亿欧元,安世半导体面临新挑战,汽车芯片供应链压力加速凸显-有驾

怪中国反制?

中国可以说这是维护本国企业合法权益。

最后板子只能打到被接管的安世身上,可安世自己也是受害者。

一通拳打下来,大家都有理由,但结果就是整个产业链要休克,这才是最麻烦的地方。

第三,它暴露了政治精英对产业常识的惊人无知。

我几乎可以想象,那些在办公室里挥斥方遒的政客,看到文件上“基础半导体组件”的字样时,可能压根没意识到这东西的重要性。

在他们眼里,这不过是“低端产业”的一环,可以随意拿捏。

他们不懂,一辆价值五十万的豪华SUV,和一台五毛钱的洗碗机弹簧片一样,遵循着同样的、朴素到残酷的物理规律:短板效应。

更有意思的是后续。

荷兰政府接管了欧洲的安世,但安世的生产和封测大头都在中国。

中方一管制,安世中国分公司迅速宣布独立运营,改用人民币结算,供应链全面本土化,据说几天内订单交付率就恢复了。

这算什么?

本来是想搞个外科手术切除“病灶”,结果“病灶”自己原地长成了新的器官,还把通往母体的血管给掐了。

这波操作,客观上等于帮我们对本土半导体供应链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压力测试。

测试结果似乎还不错。

所以你看,福特和通用的这笔索赔,更像是一种姿态,一种对这场地缘政治闹剧的无奈抗议。

它们比谁都清楚,真正的麻烦制造者,它们一个也惹不起。

这场闹剧最终会如何收场还不好说,但它给我们普通人提了个醒。

我们总以为,全球化的倒退,会像一场大地震,轰轰烈烈。

但现在看来,它更可能像一场无声的锈蚀,从那些我们从未注意过的螺丝、弹簧片和基础芯片开始,慢慢侵蚀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生活。

而那些自以为是的决策者,就像一个根本没拆过机器的修理工,拿着锤子就想去修手表,最后砸坏了谁的利益,可能他们自己都算不清楚这笔账。

共勉共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