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看到奇瑞汽车IPO突遭大幅缩水,第一反应不是震惊,反而觉得这画面熟得不行,明明自己已经混了那么多年,还在销量榜上风生水起,结果到资本市场,却成了被冷落的“传统车企”,那感觉就像多年没联系的同学聚会,桌上聊的全都是创业、风投、独角兽,自己还在讨论怎么优化变速箱,谁能不心里发虚。
奇瑞公布募资数那一刻,市场都在等,结果一出,不禁让人回想起此前比亚迪和吉利的高光时刻,同样都是自己人,前者动不动就是“新能源之光”“中国智驾担当”,后者卷起了高端电动车赛道,奇瑞则被安上了“低研发、低利润、传统车企”的帽子,估值直接打折。但实际看,奇瑞不是啥都没做,该转型的动作统统有,落地研发费眼看在涨,新能源战略——喊得比谁都响。问题出在哪里?
翻数据,一边是260万辆的销量,一边是平均单车售价没上去,净利润0.55万,都仿佛在说:“我的车多,我的钱少。”那种满仓销售规模,对于投资人来说,那可真不香。海外市场,号称“出口王者”,其实一台车均价8.8万,别家十三万起步,奇瑞俨然成了大号“代工厂”。本来以为自己站在全球舞台中央,一看后排,吉利、比亚迪都在比谁的技术升级更快,新能源渗透率更高,奇瑞就像是跑步掉队那个人,还拼命追,大家却已经在下个圈准备冲刺。
说起来,研发投入也不是不努力,年年追加,但占营收比例掉头下滑,别家的研发费都快跟净利润对飙,奇瑞却还在老本行反复雕琢。新技术名词什么“800V高压平台”“电池车身一体化”听着高端,奇瑞在招股书里还在写发动机、变速箱这些传统科目,难怪投资人会给奇瑞打老车企的标签。真心不怪市场挑剔,现在谁还在乎你能造出多少车,大家都知道长尾后效应,单车没利润,公司指标怎么冲上去?
合作华为这事儿当初一度有爆款预期,可惜S7、R7两款车“上市即巅峰”,销量掉档,华为观众连个讨论帖都懒得开。奇瑞自研体系,也没法用技术壁垒砌高端品牌护城河,结果高端化路越走越窄,新能源转型又被比亚迪速度碾压。
也曾看过网友调侃,说奇瑞这波上市就像参加主流科技圈选秀,结果没项目能进“超级榜”,募资数硬生生往下砍,给人感觉就是“辛辛苦苦造了那么多年车,结果还是传统制造有点土,下场融资被资本调侃低端”。风向变了,车企不卷电池技术,智驾方案不动态升级,想靠出口市场低价抢量,不如直接转身做个欧洲平价品牌,谁还真把低价市场当利器?
但其实奇瑞苦衷不小,一边是国内市场内卷严重,高端化难度大,另一边海外对手一口气把价格和服务体系拉上去。奇瑞海外增速,去年还拉风,今年直接打折3%。出口台数不变,利润空间被压低。公司发展到了这个阶段,规模确实打出来了,品牌含金量还在拉扯,比亚迪、吉利都在奔着“科技车企”去,奇瑞的传统制造基因没法一下子摘干净。
奇瑞上市后,新故事怎么讲?固态电池量产、纯电车型续航上1500公里,不少新规划已上线。但现实里品牌升级和产品溢价远比技术研发慢,高端车路不通,新能源车型口碑上不去,动力总成系统研发掩不住销量底层低价,资本市场肯定不买账。比亚迪带头卷技术平台,吉利闷声推高端主打智驾,奇瑞还在靠油车撑大盘,能不能变成“新势力”?要不要再给品牌贴点新标签,不至于被全市场聊成“汽车老头”。
网络圈最近段子不少,网友说买奇瑞就像选了那种“低配耐用版”,用来拉货买菜没毛病,谈到科技属性直接异地出圈,不走高端路线不骂不黑。要真想摘掉“廉价”标签,品牌建设比技术创新更紧要,搞高端化别总靠大声嚷嚷,产品力和服务体验才是硬通货。国内新能源早就从讲故事变成拼硬科技,奇瑞想要再抢流量,不能只靠参考销量和出口第一,关键还在单车利润和产品溢价,有没有让人想一辆车开过十年还念念不忘。
多年车企基因,确实扎根太深。奇瑞不是只图销量,更渴望市场认同和价值提升。IPO这一幕,像是一次旧时代与新时代的对话,传统车企能不能完成转型,真正冲上“科技车企”的赛道已经没人看口头规划了,资本和消费者都用实际数据投票。谁都知道,奇瑞这艘大船转身慢,短时间变新势力不易,牌照能不能换得上高端标签,不是靠喊口号就能解决。
奇瑞上市募资缩水,只是市场成人礼的一幕,下一步要冲高端化,照着比亚迪和吉利对标,产品升级、利润提升、研发提速、品牌塑造多线并行,摆脱传统低价标签,不能靠出口和销量硬撑,资本市场要看科技含量和未来成长空间。信心依然在,坚持创新投入,总有机会改变被动局面,老品牌也能有新突破。谁敢说传统车企就不能涅槃重生?奇瑞要做的,就是不被标签限制,给市场看到真正的创新与实力。
本文章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