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能用10年吗?质量太好反成缺点?商家为何不愿卖!

现在很多人都会发现一个挺奇怪的现象,就是我们日常代步用的电动自行车,好像越来越“娇气”了。

走在路上放眼望去,一辆电动车能安安稳稳骑上个五年、八年,不出大毛病的,简直跟稀有动物一样。

大多数情况是,一辆新车买回来,头两年感觉还行,可一过了三年这个坎,不是电池续航大跳水,就是骑起来有气无力,各种小毛病接踵而至,让人三天两头就得往修车铺跑。

电动车能用10年吗?质量太好反成缺点?商家为何不愿卖!-有驾

这就让很多人心里犯嘀咕了:难道是现在的造车技术不行吗?

我们国家连航空母舰都能造,怎么就造不出一辆能用十年的电动车呢?

其实,这事儿跟技术能力关系不大,背后更多的是一套市场运行的“潜规则”和生意经。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最基本的商业逻辑,商家开门做生意,最终目的是为了赚钱。

对于一个电动车销售商来说,他的利润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卖新车,赚取一次性的销售利润;另一个更重要,也更长久的,是车辆的售后维修和配件更换。

如果市面上的电动车都用上了最好的材料,设计得坚固耐用,一辆车能让一个家庭用上十年八年都不出问题,那对消费者来说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但对商家来说,这可能就是一场灾难。

一辆车卖出去,就意味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客户都不会再有换车的需求,同时,因为车子质量太好,也不需要维修和更换零件,那么商家的维修业务和配件销售就会急剧萎缩。

长此以往,新车卖不动,旧车没得修,这生意也就做到头了。

所以,从纯粹的商业角度看,一个“恰到好处”的寿命周期,对商家是最有利的。

这个周期通常被设定在三到五年左右,正好是消费者觉得一辆车的钱花得差不多值了,但又开始因为性能下降而考虑维修或换新的时候。

这种在产品设计之初就有意设定其使用寿命的做法,在商业上被称为“计划性报废”,它能有效地刺激持续消费,保证市场的活力。

其次,市场的激烈竞争,尤其是“价格战”,是导致电动车质量普遍不高的一个核心原因。

电动车能用10年吗?质量太好反成缺点?商家为何不愿卖!-有驾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电动车就是一个日常代步的工具,解决的是“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因此,性价比是购买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当消费者走进一家电动车店,面对两辆外观差不多的车,一辆标价三千元,另一辆因为用了更好的材料和技术,标价五千元,绝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虽然心里也明白“一分钱一分货”,便宜的车可能在质量上会有所妥协,但眼前能省下两千块钱的诱惑是实实在在的。

这种普遍的消费心理,直接决定了市场的走向。

厂家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抢占市场份额,就不得不把控制成本作为第一要务。

你卖三千,我就要做到两千八,他可能就敢卖到两千五。

价格一降再降,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成本从哪里省出来呢?

只能从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下手。

比如,决定车辆动力的电机,里面的磁钢可以用性能稍差一些的,新车时感觉不出来,但骑个两三年,尤其是在夏天高温环境下,就容易发生退磁,导致电机效率下降,车子变得没劲,爬坡费力。

再比如,电动车最核心的部件——电池,同样的价格,可以用大品牌A级电芯,也可以用小厂的B级甚至C级电芯,后者的循环寿命和容量稳定性要差得多,可能用不到两年,续航里程就掉了一半。

还有车架的钢管,壁厚稍微薄那么零点几毫米,短期内也看不出问题,但长期的颠簸和承重下,其强度和耐用性就会大打折扣。

这些细节上的“缩水”,普通人根本无法用肉眼分辨,但它们却共同决定了一辆电动车的实际使用寿命。

电动车能用10年吗?质量太好反成缺点?商家为何不愿卖!-有驾

厂家并不是不能把车造得更好,而是在残酷的价格战面前,不敢把车造得太“好”,因为成本上去了,价格没了优势,车就可能卖不出去。

于是,消费者和厂家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看似矛盾却又十分稳固的循环。

厂家为了生存,生产出符合大众购买力的“短命”电动车;消费者为了省钱,选择了这些价格低廉的产品,同时也默认了其较短的使用寿命。

当车辆使用了两三年后,电池不行了,换一块新电池动辄就要七八百甚至上千元,快赶上小半辆新车的价格了;电机没劲了,修一下也要好几百。

这时候,消费者就会算一笔账:花这么多钱修一辆已经老旧的车,还不如再添点钱直接换辆新款的。

新款车外观更时尚,可能还有些新功能,这么一想,很多人就选择了换车。

这样一来,消费者以为自己占了便宜,实际上却在不断地“买-用-修-换”这个循环里为厂家贡献着持续的利润。

几年下来,花在修车和换车上的总费用,可能早就超过了一开始买一辆高品质电动车的钱。

而在这个过程中,旧车的处理也是个问题,二手电动车市场非常不景气,一辆骑了两三年的车,就算保养得再好,也往往只能卖个几百块钱,残值率极低。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情况正在慢慢发生一些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产品的品质和长期使用的总成本,而不仅仅是眼前的购买价格。

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定位高端的国产品牌,它们愿意投入更高的成本,使用更好的材料,打造更耐用的产品,虽然价格不菲,但也赢得了一部分追求品质的消费者的青睐。

同时,国家层面出台的电动自行车“新国标”,也从法律法规上对电动车的安全性、车架强度、防火性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强制性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淘汰了一批只靠低价竞争的劣质产品。

这或许预示着一个积极的转变方向,当整个社会都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产品,当消费者愿意为“耐用”和“可靠”买单时,市场自然会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到那时,买一辆能踏踏实实骑上十年的电动车,或许就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