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别扯那些情怀、初心的淡了,开门见山吧。
smart把那个尘封已久的“剁椒鱼头”fortwo给刨出来,重新刷上电动的漆,改名叫“精灵#2”,这事儿的成败,说白了就俩字儿:价格。
我甚至能想象到吉利和奔驰的高管们,对着那张定价PPT,眉头拧得能夹死苍蝇。
定高了,是跟中国消费者的钱包过不去;定低了,又好像对不起车头挂着的那点“奔驰血统”。
这道题,无解。
上礼拜那张黑乎乎的预告图一出来,确实勾起了点回忆。
我想起当年,这小东西刚进国内的时候,简直就是个异类。
在那个以大为美的年代,它就像个穿着时髦紧身衣的欧洲小子,闯进了一群穿着 oversize运动服的壮汉中间。
车长两米五,能在任何你想不到的地方掉个头,停车更是见缝插针的绝活。
它不是交通工具,它是一种态度,一种“老子乐意”的嚣张。
这份嚣张的底气,源自上世纪一个做手表的瑞士老头——哈耶克。
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非要拉着严谨到刻板的奔驰,搞出这么个城市小精灵。
那会儿,这叫跨界,叫创举。
可现在呢?
时代变了。
当年的“剁椒鱼头”鼻祖,如今要面对的,是它那帮已经在中国这片红海里杀红了眼的徒子徒孙们。
五菱宏光MINIEV,三万块交个朋友;长安糯玉米,不到四万块开走。
这些车,把微型电动车的价格底裤都快扒下来了,它们用血淋淋的现实教育市场:代步小车,就这个价,爱买不买。
你让smart精灵#2怎么办?
它身上还流着贵族的血呢。
就算吉利想把它按在地上跟五菱们肉搏,奔驰那边能乐意吗?
品牌的调性还要不要了?
所以,别看这车是在中国造,它的心,压根就没在中国市场上。
它的剧本,是写给欧洲的。
你瞅瞅欧洲那片神奇的大陆,微型车市场简直就是一片欢乐的洼地。
雪铁龙Ami那种东西,续航75公里,没气囊,连正经驾照都用不着,放咱这儿就是“老头乐plus”,在那边居然能卖9000欧。
想买个像样点的菲亚特500e,得,2万5千欧起,奔着20万人民币去了。
这不就是给smart精灵#2留的口子么?
一个设计在线、内饰精致、安全达标、续航200公里的精品小车,往1万5千欧的价位一站,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比它能打的没它便宜,比它便宜的都是些“工业垃圾”。
这生意,傻子都知道怎么做。
所以这步棋,其实是smart的自救。
在国内,精灵#1和#3的组合拳打得并不响亮,销量下滑得有点难看。
与其在这儿跟比亚迪、埃安们卷生卷死,不如调转枪头,去欧洲市场当个山大王。
这叫战略性转移,说得难听点,就是打不过,我跑。
那么,它在中国市场会是什么下场?
大概率就是个吉祥物。
定个12万左右的价格,维持住品牌形象,偶尔收割一两个不差钱、就图个性的买家。
指望它走量?
洗洗睡吧。
买这个价位车的人,谁会放弃空间、实用性,去选一个只能坐两个人的“大玩具”?
当然,凡事无绝对。
万一,我是说万一啊,smart的高层集体“中邪”,大笔一挥,六万块起售!
那场面可就太美了。
这已经不是卖车了,这是来砸场子的。
估计五菱的公关部电话会被打爆,各大车企连夜开会,研究这个不按套路出牌的“搅局者”。
但这也就是想想。
商业世界,没有那么多热血上头的奇迹。
smart精灵#2的命运,从它决定“复活”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写好了。
它会是一台很棒的车,但它生错了时代,或者说,回错了地方。
它属于欧洲的石板路,不属于中国拥挤的晚高峰。
所以,这盘“剁椒鱼头”的回锅肉,咱们看看就好。
哦对了,要是巴博斯能给它改一改,整个三秒破百的“暴力小精灵”,那另说。
到那时候,咱再聊聊为情怀买单这事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