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价格混战。特斯拉年初降价引发连锁反应,中国市场上半年超160款车型卷入价格厮杀,最高降幅达17万元,行业利润率暴跌至3.9%的历史冰点。
而7月1日,丰田汽车突然宣布:2025财年上半年将对零部件采购价格上调10%-15%。
几乎同一时间,中国车市上演戏剧性转折。比亚迪、深蓝、极狐等车企宣布6月30日截止的“一口价”优惠正式作废,部分车型最高5万元的优惠一夜消失。
一边是日系巨头主动为供应链“输血”,一边是中国车企终止促销回血。看似相反的路径,却共同指向同一个终点:无序价格战再也打不下去了。
价格战的尽头,丰田的“反常”棋
丰田的涨价绝非慈善。采购负责人熊仓和生直言,这是对供应商承受能源、原材料及人力成本飙升的回应。过去几年日本制造业能源支出年均增长超15%,人力成本增幅约8%,供应链企业已被逼至悬崖边缘。
更深层的是战略考量。2024财年丰田全球销量破1000万辆,北美与东南亚市场贡献显著。要维持这种势头,供应链韧性比短期利润更重要。
“共生共赢”是丰田供应链的核心哲学。从疫情期间锁定关键零部件产能,到此次主动让利,丰田始终将稳定供应置于成本控制之上。这种远见已获得回报——当对手因芯片短缺停产时,丰田生产线依旧高速运转。
反观中国市场,价格战已走到死胡同。比亚迪1-5月仅完成全年销量目标的32%,证明降价刺激效果正在衰竭。更严峻的是,恶性竞争导致全行业利润率跌破4%的生死线。
账期革命,揭开价格战的遮羞布
真正终结中国车市价格战的,是一张来自监管层的“账单”。6月初,比亚迪、吉利、长城等20余家车企集体公开宣告:将供应商账期统一压缩至60天内。
这记重拳直击行业“潜规则”。原来支撑疯狂降价的,是主机厂对供应商的残酷资金挤压:
- 某车企的“X链”表面127天账期,实则供应商需等待307天才能拿到现金
- 100万元账款的贴现成本高达5万元,直接吞噬中小供应商本就不足5%的利润
- 主机厂借此囤积无息资金——仅账上就趴着2841亿元应付账款,占负债比例43%
这些被挤榨出的资金成了价格战的弹药。2025年4月全国汽车库存高达350万辆,产能利用率仅76.8%,某车企却仍投入千亿扩建工厂。当新规斩断这条灰色资金链,车企再也无力承受“每卖一辆亏三万”的疯狂。
技术竞赛,拒绝无效内卷的觉醒
更深刻的转变发生在技术路线上。当中国车企为插混车型纯电续航突破200公里欢呼时,丰田在欧洲放出狠话:“续航100公里足矣!”
丰田欧洲产品负责人安德里亚・卡尔卢奇算了一笔经济账:超过100公里续航临界点,增加电池容量带来的成本飙升远高于收益。数据佐证了其策略——续航66公里的C-HR插混版今年前四月在欧洲卖出2.1万辆,跻身销量榜第六。
现代欧洲CEO泽维尔·马丁内特看得更透:“插混只是过渡方案,安装两套动力系统已足够复杂,我们该止步了。” 欧盟2028年将再调整排放规则,当下堆电池续航的战术可能很快过时。
这种清醒折射出全球车企竞争逻辑的质变。当工信部叫停“低于成本价倾销”,当长安汽车将碰撞测试标准提升至国标130%,行业正从“拼谁更敢亏”转向“拼谁更会活”。
十字路口的中国车企,跟还是不跟?
丰田的涨价策略像一面镜子,照出中国车企的两难困境。一方面,账期新政带来现金流休克——若严格执行60天账期,比亚迪需填补的应付账款缺口相当于其年净利润的15倍。
另一方面,行业生态已到重构时刻。百年前亨利·福特用流水线革命实现“廉价与品质共存”,让T型车价格从850美元骤降至260美元。而当下中国车企的出路,同样在于用技术创新替代价格搏杀:
- 比亚迪豪掷1000亿研发AI大模型与兆瓦闪充技术
- 长安宣布未来十年追加2000亿投入智能驾驶
- 奇瑞推进“出口向上”战略,中国汽车出口量已占全球33%
供应链博弈的本质是生存模式的选择。当丰田用10%的采购溢价换取供应链忠诚度时,中国车企能否跳出“压榨供应商-降价抢市场-品质下滑-品牌贬值”的死循环?答案将决定谁是未来十年的赢家。
结语
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从“价格红海”向“技术蓝海”转型的关键节点。当丰田选择给供应链“涨薪”,当中国车企被迫缩短账期,两条路径终将交汇于同一真理:没有健康的产业链,就没有可持续的竞争力。
互动话题:您认为国内车企是否应该跟进丰田的供应链策略?
支持:必须跟进!健康产业链才是长久之计,压榨供应商最终反噬整车品质
反对:不必模仿!中国市场竞争更激烈,成本控制决定生死,让利空间有限
中间派:可部分借鉴,但需结合新能源产业特点,通过技术创新消化成本上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