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不少朋友发来截图,说看不懂赛力斯。
一边是销量创新高,新M7的订单据说排到明年,另一边是跟华为签了“卖身契”,掏出百亿真金白银深度绑定,怎么看都是烈火烹油的架势。
结果呢,股价一头往下扎,利好出来反而像个“利空”,把一众追高冲进去的资金埋在里面,这操作确实有点反人性。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甩锅给大盘。
说实话,这锅甩得有道理,但又不全对。
市场整体情绪差,流动性收紧,泥沙俱下的时候,没有哪个票能独善其身。
尤其是赛力斯这种前期涨幅巨大的“明星股”,本身就积累了大量的获利盘,市场一哆嗦,这些赚饱了的资金第一个念头就是“落袋为安”,由此引发的踩踏再正常不过。
但如果仅仅归因于此,那就把问题看浅了。
这就像一场球赛,强队输给了弱队,你可以说天气不好、场地湿滑,但核心问题,一定出在强队自己身上。
今天想捋捋的,不是赛力斯这家公司的好与坏,而是想通过它,聊一个更普遍的现象:我们到底该如何给“叙事”定价?
要理解赛力斯的下跌,我们得先把两本账分开算:一本是“业绩账”,一本是“故事账”。
先看业绩账。
很简单,就是公司卖了多少车,赚了多少钱。
10月份销量破5万,问界系列持续火爆,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数字。
从这个角度看,赛力斯的基本面是向好的,甚至可以说是超预期的。
如果市场只看这本账,股价至少不该是这个反应。
但资本市场,尤其是A股,从来不只看这一本账。它更痴迷于另一本账——“故事账”。
赛力斯的故事是什么?四个字:“华为智选”。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资本市场给赛力斯估值,锚定的并不是它自己作为一家车企的价值,而是“华为概念”的稀缺性。
市场交易的,是对“华为下场造车,赛力斯是唯一亲儿子”这个故事的信仰。
故事越性感,想象空间越大,估值就越高。
前期股价的暴涨,本质上就是“故事溢价”的兑现。
大家买的不是当下的赛力斯,而是一个“未来的华为汽车”。
现在的问题出在哪?
当销量暴增、百亿投资协议落地,这些行为在做什么?
它们在把那个虚无缥缈的“故事”,一步步变成可以量化的“业绩”。
这听起来是好事,但对资本市场来说,味儿就变了。
故事的魅力在于朦胧。
一旦故事开始兑现为财报上的数字,它就不再是故事了,而变成了数学题。
市场先生就要拿出计算器,开始严肃地算账:现在的销量,未来的增速,能支撑起多高的市值?
这个“华为赋能”到底值多少钱?
之前给的“故事溢价”是不是太高了?
赛力斯这次的下跌,我倾向于把它理解为一场“估值锚”的切换。
市场正在尝试把估值的锚,从“故事”这根不牢靠的木桩上,转移到“业绩”这块更坚实的岩石上。
这个切换的过程,必然是痛苦和充满博弈的。
因为按“故事”估值,可以天马行空,喊到一万亿都有人信。
但按“业绩”估值,就得一笔一笔算了。
比如,问界新M7的大定,有多少是不可退的?
又有多少会在漫长的等待中流失?
明年新车型的竞争力如何?
面对理想、小鹏等对手的降价和新款围剿,毛利率还能维持在20%以上吗?
这些问题,在讲故事的阶段可以被忽略,但在算账的阶段,每一个都是悬在头上的剑。
再来看那份百亿的合作协议。
很多人把它解读为天大的利好,是“父爱如山”。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也是在给“华为赋能”明码标价。
以前,市场可以模糊地认为,赛力斯“白嫖”了华为的技术和品牌。
但现在,协议告诉你,这份“父爱”不是免费的,它需要赛力斯拿出真金白银去“购买”优先权。
这115亿投进去,对于赛力斯的股东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资本开支。
它到底是一笔划算的投资,还是为了维持“亲儿子”地位而付出的高昂代价?
市场的下跌,就是一部分资金用脚投了票:他们认为,这个价格,以及未来持续的投入,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香”。
更深层次的隐忧在于,这份协议也让一个长期风险浮出水面:华为智选车的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赋能”,而不是“独占”。
今天华为可以赋能给赛力斯,明天就可以赋能给江淮、奇瑞。
虽然赛力斯拿到了“优先权”,但这个优先权的时效是多久?
领先竞品半年到一年,这在瞬息万变的电车市场,能否构成绝对的护城河?
当“唯一性”的叙事被打破,变成“之一”的时候,哪怕是“最重要的那一个”,估值逻辑也必然要重估。
这就好比,你原本以为自己是独生子,可以继承全部家产,后来发现父母还打算再生几个,虽然承诺会多分给你一些,但你的预期是不是得先降一降?
所以,赛力斯的问题,从来不是公司会不会变好,而是它变好的速度,以及最终能达到的高度,是否配得上已经高高在上的股价。
拉长时间轴看,所有叙事驱动的资产,都会经历三个阶段:
1.叙事构建期:靠一个性感的故事吸引第一批信徒,估值脱离基本面,一飞冲天。
2.业绩验证期:故事需要兑现为业绩,市场开始用计算器代替想象力,股价剧烈波动,杀估值和杀逻辑同时发生。
大部分“伪成长股”会死在这个阶段。
3.价值回归期:如果公司成功穿越了验证期,证明了自己,那么股价会重新围绕其内在价值波动,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期。
赛力斯目前就处在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关键节点。
而市场的下跌,正是这个过渡期最典型的特征:信仰开始动摇,分歧正在加剧。
对于持有者或关注者而言,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不是“大盘何时企稳”,而是:
第一,你对“华为赋能”的定价是多少?
你认为它能为赛力斯带来多大的、可持续的超额利润?
第二,你是否充分评估了“华为模式”本身的不确定性?
当未来有更多的“华为系”汽车出现时,赛力斯的差异化优势在哪里?
第三,你买入的逻辑,是基于“故事”,还是基于“业绩”?
如果是前者,那么当故事开始褪色时,你是否有勇气离场?
如果是后者,你是否对未来的业绩兑现,有足够清晰的测算和足够坚定的耐心?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比每天盯着股价的涨跌,要有意义得多。
毕竟,投资的本质,不是去人声鼎沸的地方抬轿子,而是在喧嚣散尽后,判断出谁在裸泳,谁是真的穿着泳裤。
共勉共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