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一冷,我朋友圈里开电动爹的朋友们,又开始集体焦虑了。
续航打骨折,充电像便秘,暖气不敢开,开车像坐牢。
这种魔幻场景每年冬天都准时上演,搞得人人都想把设计师抓来电一电。
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块电池,充电十分钟,能干一千公里,冬天不打折,就算拿针扎、用火烧都炸不了,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答案是,燃油车可以直接进博物馆了。
而日本,这个在电动车时代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昔日汽车霸主,正准备押上国运,豪赌这个未来。
他们赌的东西,叫固态电池。
1
说日本在赌,一点都不夸张。
他们成立国家队,经济产业省带头砸钱,一出手就是几十亿人民币的补贴,目标直指2030年,要让固态电池商业化。
这场面,透着一股浓浓的悲壮。
为啥?
因为电动车这班快车,日本是真的没赶上。
想当年,丰田的混动技术独步天下,把省油做到了极致,结果万万没想到,世界掉了个头,直接不要油了。
这就好比你苦练了二十年屠龙术,结果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龙,只有一群开着高达的疯子。
当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快干到50%的时候,日本本土只有可怜的2%。
日系车曾经引以为傲的全球市场份额,正在被比亚迪们一口一口地啃下来。
这不是商业竞争,这是刨祖坟。
汽车工业是日本的命根子,命根子要是被优化了,那问题就大了。
所以他们必须找到一个能弯道超车,不,是换道超车的机会。
上一次他们这么干,是押注氢能源。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零杠五。加氢站比大熊猫还稀有,技术路线的孤独,让丰田的未来充满了迷雾。
如今,固态电池就是他们眼里唯一的救命稻草,是牌桌上最后一张可能翻盘的牌。
他们想靠这个技术,直接跳过现在打得火热的液态锂电池时代,空降到下一个版本,当版本之子。
这个逻辑,就像一个在青铜局被虐惨了的玩家,不去苦练技术,而是天天盼着版本更新,好用新英雄打别人一个措手不及。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往往会给你两记大耳光。
2
这个让日本豁出去的固态电池,到底牛在哪?
简单来说,就是把现在电动车里装着的那个“移动的易燃易爆品”,升级成了一块“高能量压缩饼干”。
我们现在用的锂电池,本质上是个装满电解液的罐头。
正极、负极,中间隔着一层薄薄的膜,大家一起泡在电解液这个大澡堂子里。
充电的时候,锂离子唱着歌从正极跑到负极;放电的时候,再一脸疲惫地跑回来。
问题就出在这个澡堂子和隔膜上。
电解液这玩意儿,天生就是个爆脾气,易燃、易挥发,腐蚀性还强。车子一撞,隔膜一破,正负极亲密接触,电解液再一激动,那场面,就是一场绚烂的烟花秀,车主直接变成BBQ。
这就好比一份体检报告,各项指标看着都挺好,P得跟写真一样,但医生告诉你,你体内装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脾脏,肝上的阴影还藏不住。
刺激不刺激?
而固态电池,干了件最简单粗暴的事:把这个充满危险的液态澡堂子,直接换成了固态电解质。
不玩水了,直接走旱路。
这块固态电解质,就像一块QQ糖,既能让锂离子在里面蹦迪,保证导电,本身又是个绝缘体,还不会燃烧。
安全感瞬间拉满。
这就叫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当然,好处不止安全。
澡堂子没了,省下了巨大空间,可以塞进更多的正负极材料,电池的能量密度自然就上去了。
这就好比以前一个房间只能住两个人,现在把碍事的双人床换成上下铺,直接能住一个排。
续航破一千公里,就是这么来的。
而且,因为结构稳定,固 a态电池更能承受高电压,充电速度也能起飞。
安全。
续航。
充电快。
这不就是用户的爹吗?
那为啥现在还没普及?
因为爹难当,而且贵。
3
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本身就是一场武林大会,各门各派都在修炼自己的独门绝技,都说自己是名门正派。
目前主流的有三派: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
聚合物派,玩的是柔术。用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当电解质,优点是柔韧性好,加工容易,成本相对可控。
但缺点也致命:这玩意儿导电性奇差,堪称锂离子的跑步机,还是调了最大阻力的那种。
而且特别怕冷,天一凉就罢工。法国人十多年前就搞出过聚合物固态电池车,续航120公里,充电8小时,还得在60度的环境里才能正常工作。
这哪是车,这是个需要供着的祖宗。
所以这条路,现在基本被认为更适合用在对性能要求不高的储能或者两轮车上,属于“快种快收”的细分赛道。
氧化物派,走的是硬气功路子。电解质是陶瓷类的氧化物,优点是硬,非常硬,化学性质稳定,不怕空气和水,安全性点满。
国内很多厂商,走的都是这条路,或者说“半固态”的改良路子。
啥叫半固态?就是往这硬邦邦的陶瓷里,掺一点点电解液当润滑剂,改善一下锂离子的通行效率。
这是目前看起来最容易落地,也最符合国情中庸之道的方案。
蔚来之前跑了一千公里的那块150度电池包,就是这个流派的产物。
但缺点是,贵。
陶瓷材料本身成本就高,而且硬邦邦的固体和正负极材料贴不紧,接触电阻大,影响性能。虽然加了润滑剂,但还是贵。一块电池30万,比车都贵,这玩意儿没法大规模推广,只能先搞个租赁模式,让少数人先体验一把。
最后是硫化物派,这是日本和韩国押宝的路线,属于剑走偏锋的邪派高手。
这玩意的离子电导率是目前最高的,甚至能超过现在的液态电解液。性能参数拉满,充电15分钟续航破千公里,循环一千次不带喘气。
听起来是不是就是那个天选之子?
但它的问题,比它的优点更突出。
第一,它是个傲娇的“豌豆公主”,极度不稳定,一碰到空气里的水和氧气,就会生成剧毒且易爆的硫化氢。
臭鸡蛋那个味儿,吸一口直接送走。
所以生产全程都得在真空或惰性气体里进行,成本直接上天。光是原材料硫化锂,一吨480万,而现在电解液里的六氟磷酸锂,一吨才8万,差了多少倍自己算。
第二,它虽然导电性好,但质地偏软,容易被锂枝晶(就是锂离子在迁移过程中形成的刺)戳穿,一旦戳穿,就是内部短路,该炸还得炸。
高攻纸防,说的就是它。
所以你看,这场技术竞赛,压根不是一条康庄大道,更像是一场黑暗森林里的豪赌。
日本把国运压在最高难度、也可能是最大回报的硫化物路线上,本质上是在赌自己的技术和工艺能力,能把一个浑身是毛病的“邪派高手”驯服成“武林至尊”。
而中国企业,选择的是更务实的半固态路线,先解决有无问题,用“快种快收”的模式快速迭代,先把市场占了再说。
这背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哲学。
一种是追求极致的、毕其功于一役的“瞎积薄发”。
另一种,是小步快跑、不断试错的实用主义。
谁能笑到最后,现在还真不好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围绕电池的战争,将彻底重塑未来几十年的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它不仅仅是技术之争,更是国运之争。
而我们这些普通用户,能做的,就是一边看着神仙打架,一边默默期待,那个不用再为续航焦虑的冬天,能早点到来。
毕竟,科技的尽头,是让爸爸们能安心地在冬天开上暖气。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