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欧洲车市传出的信号令人难以忽视。最新数据显示,欧盟、英国及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范围内的新车注册总量同比下降5.1%,其中欧盟市场跌幅更达7.3%。这是一个并不轻松的数字,它不仅意味着经济复苏力度不足,更映射出整个汽车产业正陷入结构性矛盾的重压之下。
ETOMarkets认为当下欧洲汽车制造商正面临多重夹击。一方面,市场需求疲软叠加消费者购车观望情绪升温,传统油车销量持续下滑;另一方面,电动化转型虽是大势所趋,却远未走上稳定正轨。从ACEA公布的数据来看,纯电动汽车在欧盟市场的份额已达15.6%,但这一数字离欧盟自身为2030年设定的阶段性目标仍有不小差距。更重要的是,在通胀尚未完全缓解、利率仍居高位的背景下,新能源车依赖高补贴、高投入的盈利模式尚未真正被市场验证。
电动车市场并非一片光明。虽然混动车型(HEV)注册量稳步增长、市场份额达到34.8%,但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路径上的过渡优势。一旦政策支持重心倾斜,混动车企也可能面临“左右不讨好”的境地。而传统汽油和柴油车的市场份额则从去年的48.2%大幅滑落至37.8%,显示消费者对传统燃油车的信心已现动摇,却又尚未彻底倒向新能源。
在企业层面,情况更为严峻。数据显示,大众集团、Stellantis、丰田和现代等主力品牌6月在欧盟市场的注册量跌幅均在7%以上,而特斯拉更是大跌近40%,其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3.1%萎缩至2%。这背后除了欧美之间关税政策不确定性扰动了供应链布局,也反映出品牌在产品、价格及渠道层面仍未找到精准的市场落点。
值得关注的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一些新兴品牌,虽然未被纳入ACEA官方统计,但其市场存在感已迅速放大,份额增长一倍以上,达到4.5%。这种变化无疑对欧洲传统车企构成新的外部压力。在品牌认知、渠道渗透和性价比优势等维度,中国车企正在逐步打破“性价比低端”的旧有标签,进入真正的竞争区间。
欧洲车企是否还有翻盘机会?这或许要看它们能否尽快完成三件事:其一,提升在电动化产品上的研发节奏和成本控制能力;其二,加强对亚洲新兴市场和中东市场的战略布局,以寻求新的增长支点;其三,制定更加灵活的供应链应对策略,降低对单一市场政策变动的依赖。
当前的市场表现只是“变局初现”,真正的产业洗牌仍在酝酿之中。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既是风险释放期,也是结构重估期。谁能在混沌中找准定位,谁就能在未来几年重新占据主动。毕竟,车市不会熄火,只是转向了新的轨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