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车主老李在北京市区充电半小时,账单上赫然写着80元:电费30元,服务费50元。服务费单价1.36元/度,比电费0.83元/度贵出64%。这个数字让他当场血压飙升:“充电桩成了新型提款机?服务费比电费还高,这算哪门子服务?”
这不是个例。当前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充电桩数量却仅有1281.8万台,平均2.45辆车抢一根桩。供需失衡下,充电桩运营商把“附加费”玩出了花:基础电费之外,服务费、停车费、超时占用费层层叠加,甚至同一商圈不同品牌的充电桩,服务费能差出两倍。北京某商圈充电桩服务费高达1.36元/度,而海口市却执行政府指导价,服务费上限仅0.65元/度。这种地域割裂的收费标准,让跨区域出行的车主直呼“看不懂规则”。更离谱的是超时占用费——特斯拉高峰时段每分钟收6.4元,蔚来、小桔充电等企业也跟风效仿,部分运营商甚至不设收费上限。充电桩车位成了“计时收费停车场”,车主稍不留神就被割一刀。
监管的缺位让乱象愈演愈烈。国家层面至今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和技术规范,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北京早在2020年就将充电服务费交给市场调节,而海南仍在用行政手段框定价格天花板。这种“自由发挥”模式下,充电桩运营商一边喊着“成本高、亏损大”,一边把服务费当成利润奶牛。行业专家算过一笔账:一根快充桩建设成本约8万元,日常运维、场地租金、电力扩容等支出持续压顶,仅靠0.8元/度左右的电费收入,回本周期长达5-8年。于是,“服务费补贴亏损”成了行业潜规则,而消费者成了最终买单者。
这场乱局背后,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深层矛盾。充电桩作为准公共产品,却被资本当作纯粹商业项目运营。车企自建充电桩为了卖车,第三方运营商为了流量变现,电网企业为了消化冗余电力——各方都在追逐利益,却没人愿意承担公共服务责任。有业内人士透露:“商圈充电桩服务费高,是因为场地租金占运营成本30%以上。”当充电桩沦为商业地产的配套工具,车主的充电成本自然水涨船高。
解决这个问题,光靠骂街没用。必须用刚性政策勒住资本的缰绳:全国统一服务费指导价、超时费阶梯封顶、强制公开价格构成,这三板斧缺一不可。技术手段也该跟上:智能地锁防止占位、分时电价动态调节、政府监管平台实时抓取数据,才能让充电桩从“乱收费”回归“真服务”。
笔者的观点很直接:充电桩行业再不刮骨疗毒,新能源车的口碑迟早被拖垮。当服务费贵过电费,当充电比加油还闹心,所谓“绿色出行”就成了笑话。监管该出手时就出手,别让车主们一边交着智商税,一边替行业乱象背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