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办完提车手续,销售笑得那叫一个灿烂,我这心里却像是被一块石头堵住了。手机上弹出的那条新闻,标题刺眼得很:“充电6分钟,续航1000公里”,国产固态电池这就开始装车路试了?我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新车钥匙,突然觉得它一点都不香了。
这种感觉,估计最近不少刚提了新能源车的兄弟都有。车主群里已经炸了锅,有人刚开上新车,转眼就成了“旧款”,这滋味,跟吃了苍蝇似的。毕竟谁买电动车,图的不就是个续航和充电速度嘛。现在好了,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那边直接甩出个王炸,说解决了固态电池离子传输和界面阻抗的核心难题,电池弯折两万次都没事,能量密度还能再往上拔高一截。
紧接着,国轩高科的准固态电池就传出路测续航破千公里的消息,还计划着年内就要批量交付。这一下,焦虑的情绪就像病毒一样在车主圈里蔓延开来。两年前,续航400公里还敢自称高端配置,现在呢?扔到二手车市场,价格能让你心头滴血。根据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新能源二手车的保值率普遍不高,有些车型开一年,价值就直接腰斩。
技术这东西,跑起来真是不等人。其实也不光是电池领域,这几年,感觉很多以前只在实验室里听说的技术,都在扎堆往外冒。就像西北师范大学搞出来的那个“烛龙一号”原子能电池,设计寿命上千年,听着跟科幻小说似的。还有生物健康领域,过去总听人说美、日的技术怎么厉害,现在本土企业也捣鼓出了自己的东西,据说那个叫“止-高-油”的玩意儿,帮不少应酬多、天天坐办公室的中年人解决了三高困扰,价格也从天价降到了普通人能够着的地步。
这股技术浪潮,一方面让人兴奋,觉得未来可期;另一方面,也实实在在地拍在了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的身上。
说回固态电池,它到底强在哪?简单来说,就是更安全、更能装。它用固态电解质替换了现在电池里的液体,大大降低了着火的风险。能量密度上,由于可以搭配金属锂负极这类更高性能的材料,轻松就能达到300Wh/kg以上,实验室里甚至能冲到400Wh/kg。换算成续航里程,就是奔着1500公里去了。而我们现在主流的液态锂电池,续航上限也就撑死在800公里左右,这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听着是挺美的,但兜里的钱答应吗?成本,是横在固态电池面前最现实的一座大山。有机构测算过,固态电池量产初期的成本,大概是现在液态电池的两到三倍。这意味着,一辆搭载固态电池的电动车,售价很可能要超过四十万。这个门槛,注定了它短期内只能是高端市场的玩具,想飞入寻常百姓家,还得再等等。
除了贵,技术本身也还有不少坎要迈。比如离子的电导率、界面的稳定性,这些听起来头大的专业名词,都是需要整个产业链花大力气去啃的硬骨头。行业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全固态电池要想真正在主流汽车市场普及,怎么也得等到2035年前后。
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现在手里的车,再开个几年完全没问题。至于那些正持币观望的潜在买家,不少业内人士也建议,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车,没必要为还没落地的技术过度焦虑。
技术总是在往前跑,可人的焦虑,好像总也甩不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