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过节回家,长途跋涉的车上,最难受的是谁?
肯定是那些晕车的朋友。
头晕恶心,翻江倒海,感觉整个人都虚弱了。
你可能一直觉得这是自己“体质差”的锅,甚至习惯了默默忍受。
但有没有想过,让你如此难受的,也许不全是身体原因,甚至可能跟你坐的车本身有很大关系?
我们买车的时候,眼睛盯着的往往是马力大小、油耗高低、屏幕尺寸这些硬指标,却很少会有人特别关注坐进车里那一刻闻到的是什么味道。
很多人觉得新车有点味很正常,“通通风”就没了。
汽车厂家也很少主动跟你科普他们车厢里的空气质量到底怎么样,更不会详详细细告诉你,那些你闻到的味道背后,可能是甲醛、甲苯这类看不见摸不着的有害气体在弥漫。
车子外壳是钢板没错,但内饰可完全不一样。
你每天接触的方向盘、座椅表面、中控台、脚踩的地垫……这些大部分可都是塑料、橡胶、各种合成革、胶水粘合起来的东西。
正是这些大家伙和小配件,成了异味的主要“贡献者”。
早在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那边的数据就显示,除了常见的轮胎、变速箱问题,车内异味可是当年车主投诉榜上的“明星”,抱怨声特别集中。
对这些味道敏感的人可不少,像体质比较娇嫩的孩子、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有准妈妈们,他们待在异味重的车里,反应会更明显。
说起来你可能不太信,关于车内的空气好坏,我们国家在2012年就弄了个《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
这指南虽然不算多复杂,但也明确列了像甲醛、甲苯、二甲苯、乙苯、苯等8种主要污染物的限量标准。
不过啊,这个标准它不是“你必须达标”的强制法规,更像是一个推荐给行业看的技术参考。
所以效果嘛,就大打折扣了。
说到车里的异味来源,大家可能有个误会,觉得车子卖得便宜,用料不行,味道自然就大。
现实情况要打脸得多。
好些大家心目中高大上的“豪车”,也被曝出过用料不环保导致污染的例子。
这里面的道道很深。
一个特别让人不舒服的“坑”,出在很多人信赖的德系车上,尤其是一些大牌豪车。
这事儿过去挺多年了,但想起来依旧觉得挺讽刺。
有媒体在2013年搞了个大调查,结果发现包括北京产的奔驰C级、E级,华晨宝马的3系、5系,还有一汽奥迪的A6、Q5这些热门车,用来减震降噪的阻尼片,材料用的竟然是有致癌风险的沥青!
阻尼片这玩意儿,你可能不太熟,简单说就是贴在车身钢板内侧的,用来吸收震动、减少噪音的小部件。
车越高级,按理说对静音舒适度要求越高。
然而在国内生产的部分合资车型(注意强调的是国产合资款),为了省成本,就用了便宜量又足的沥青做阻尼片。
而同期的进口车型,普遍用的是一种叫丁基橡胶的环保材料。
丁基材料不仅没啥刺激味,毒性也基本可以忽略。
这一省不要紧,健康隐患可就大了。
沥青本身就是一类致癌物,里面往往还含有更危险的多环芳烃这类东西。
一旦车里温度升高,像夏天被太阳暴晒那种情况,这些有害物质就容易挥发出来,充斥在整个车厢里。
媒体当年报道了不少车主的反映。
有的说开半小时车就开始头晕眼花、喉咙疼;有的甚至开了一两年车后,身体出现了明显不适症状。
报道里提到过一位开奔驰的金先生,他自己既不爱抽烟也不怎么喝酒,结果体检发现肺的状况居然相当于抽了十年烟的肺!
这事儿当时在车主圈引起不小震动。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种情况似乎并没因为曝光而绝迹。
2019年又有大量车主和家人站出来发声,称因为购买了某知名品牌豪华车(综合多个信息源指向但未点名具体单一品牌),多人确诊患上了白血病甚至不幸去世。
其中一位北京的销售工作车主,2014年底买的车,因为工作需要每天开车时间很长,都超过了4小时。
2016年夏天就诊断出急性髓系白血病,一年多后人就没了。
他妻子排除了丈夫的职业接触、生活习惯和家族遗传这些常见诱因后,坚信与那辆车严重异味脱不了干系。
类似经历的车主家庭还不止一个,成都、烟台都有公开身份信息的案例出现。
他们共同提到购买的正是同一家大型制造商的豪华车型。
那位北京的遗孀在2017年曾提起法律诉讼。
但法院依据当时对车辆的检测(报告显示合格)最终驳回了诉讼。
家属对这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自然存在质疑,毕竟要证明白血病这种成因复杂的疾病是直接由车内污染引发,法律上需要建立非常明确和排他的因果关系,难度极大。
然而,这些个案背后,深圳消费者委员会在2017年的一次抽检或许更能说明普遍问题。
他们当时接到多达116宗关于某大牌豪车内异味的投诉。
随后抽查了23辆该品牌汽车。
结果令人惊讶:静止状态下,有21辆车甲醛超标,部分车同时检出苯超标。
深圳消委会因此认定该车型存在产品缺陷,并要求厂商召回。
这其实从侧面反映了问题的存在并非个别现象。
为什么车企愿意冒这么大风险用有害材料?
答案冷冰冰的简单——钱。
业内算过一笔账,用沥青阻尼片替代环保的丁基橡胶片,每辆车能省下大约150到200块钱!
一辆三厢轿车全车阻尼片大概3平米左右,用沥青成本只要50-70块,用丁基则至少200块以上。
当时国内没有强制法规管这个,厂家为了利润最大化,自然倾向于选择便宜但有潜在风险的材料。
这可是关乎每个乘车人健康的部件啊,区区一两百块就被牺牲掉了,想想确实挺让人心寒的。
新车的刺鼻味,除了阻尼片,内饰件本身也是重灾区。
塑料件、橡胶条、人造革座椅、铺地用的胶水……这些无一不是甲醛等污染物的源头。
高温简直是释放污染物的催化剂。
有检测显示,当车内温度飙升到35°C以上时,甲醛等物质的释放量能比常温下高出好几倍(有报道提及范围在4.4倍到11倍之间)。
而且甲醛这东西特别“顽固”,它的释放过程极其缓慢,可能伴随你的车龄长达十年以上,你以为“散味散完了”,说不定它们还在悄悄地释放。
那怎么应对呢?
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多通风!
特别是长时间停车后,尤其是夏天被晒过的车,开门上车前一定先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几分钟,启动后也先别急着关窗开空调,让新鲜空气循环一会儿。
这确实能降低你接触到的污染浓度。
开高速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窗或者天窗通风都是好选择。
但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真正有效的方法应该是从源头入手,在造车的时候就用环保无害的材料。
如果国家能出台更严格的强制性法规,堵住低端有害材料应用的漏洞,让所有车企一视同仁,都必须使用达标的安全材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毕竟每辆车省的那一两百块,比起车主长期健康和潜在风险,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像橡胶、塑料本身不可能完全零甲醛释放,这我们都理解,只要在安全范围内就行。
但像沥青阻尼片这种明摆着的高危材料,实在不该继续存在了。
咱们消费者自己也得多个心眼,选车时别光看品牌和配置,多留意下车内气味,多查查相关测评信息。
平时用车习惯也多注意通风散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毕竟,车是给人带来便利和享受的,别让它悄悄变成了健康的隐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