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我国颁布汽车行业稳增长方案

点击关注不迷路

好消息:我国颁布汽车行业稳增长方案-有驾

汽车这盘大棋,国家又落子了今天是个普通的日子,2025年9月13日,星期六。

但对国内几千万和汽车打交道的人来说,今天一点都不普通。

工信部联合其他七个部门,正式发布了《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这份文件,说白了,就是给未来两年汽车行业定下的“任务书”和“路线图”。

你可能会问,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

你开的车,你买的车,你打的网约车,甚至你家门口充电桩好不好用,都跟这份文件息息相关。

这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政策文件,它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四个轮子”的生活。

先说最硬核的数字:

2025年,全国汽车销量目标是3230万辆左右。

这是个什么概念?

去年,也就是2024年,我们卖了3143.6万辆车。

也就是说,明年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差不多86万辆。

其中,新能源车要干到1550万辆,比去年的1286.6万辆,足足多出260多万辆。

这个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汽车总销量。

国家为啥要定这个目标?

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官方自己也说了,现在日子不好过。

外面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家口袋里的钱花得更谨慎了,行业内卷也挺严重。

汽车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它稳不住,很多上下游产业都会跟着晃悠。所以,这份方案的核心,就是两个字:

稳住。

怎么稳?方案里给了四招:

刺激消费、提升质量、优化环境、加强合作。

咱们一条条掰开揉碎了说。

第一招,也是最直接的一招:

让你更愿意掏钱买车。国家知道,现在很多人不是不想买车,而是觉得不划算,或者有顾虑。

所以,方案里拿出了真金白银的“组合拳”。

首先,继续搞“以旧换新”。

这个政策大家应该不陌生,就是你把旧车报废了,买新车能拿补贴。

商务部的G员今天透露,光是今年到9月10号,申请“以旧换新”的单子就已经有830万份了。

这个数字非常吓人,说明政策确实戳中了大家的痛点。

方案里明确说了,这个政策明年大概率还会延续,让你换车没有后顾之忧。

其次,给新能源车“开小灶”。

购置税减免、车船税优惠,这些好政策会继续落实。

买新能源车本来就比油车省油钱,再加上税费减免,算下来能省不少。

另外,新能源车险改革也在深化,目标是让保费更合理,别让保险成了新能源车主的“痛”。

再者,把车送到“家门口”。

方案里提到了“新能源汽车下乡”和“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

简单说,就是让县城和农村的老百姓,也能方便地买到、用上新能源车。

以前大家担心乡下没地方充电,现在国家要推动“乡乡全覆盖”,让你回老家、去县城,充电不再是个难题。

同时,在25个试点城市,还要新增70万辆以上的新能源公交车、物流车,这意味着你打的网约车、坐的公交车、甚至给你送快递的车,都可能变成新能源的。

最后,给大城市“松松绑”。

方案里提到,鼓励限购城市优化政策,逐步从“购买管理”转向“使用管理”。

这话听着有点绕,意思就是,以后可能不会那么死板地限制你摇号、拍牌了,而是更关注你买了车之后怎么开、怎么停、怎么减少拥堵。

这对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潜在购车者来说,是个积极的信号。

第二招,不光让你买,还要让你买得值、用得好。

这就是提升供给质量。光靠补贴和优惠刺激消费,是不可持续的。

最终还是要靠产品本身说话。

方案里重点提到了几个技术攻关的方向:

汽车芯片、固态电池、操作系统、人工智能。

这些都是汽车的“心脏”和“大脑”。

特别是固态电池,如果能突破,电动车的续航焦虑和充电时间问题,就能得到质的飞跃。

另外,方案特别强调了“标准升级”。

什么意思?

就是给车企立规矩,不能光顾着堆配置、打价格战,产品的安全、质量、可靠性才是根本。

尤其是现在满大街跑的L2级辅助驾驶,方案里提到,马上就要出台更精细化的管理标准,比如区分单车道、多车道、领航辅助等不同功能,明确事故责任判定规则。

这其实是在保护消费者,避免车企过度宣传,也避免用户盲目信任。

还有一个很多人没注意到的点:

严控企业付款周期。

方案里明确要打击拖欠供应商货款的行为,设立了专门的“问题反映窗口”。

这说明国家意识到,行业内卷不能卷到把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都拖垮。

只有整个产业链都健康,最终的产品才能有保障。

这就像做菜,光有好厨师不行,食材供应商也得靠谱。

第三招,是给整个行业“打扫屋子”,优化发展环境。

汽车行业是个大江湖,光有好产品、好政策还不够,还得有个公平、透明、高效的市场环境。

方案里提到了几个具体措施。

一是继续完善充电网络,不光是数量,还要推广“光储充放”一 体站、智能有序充电这些新技术,让充电更智能、更高效,甚至能跟电网互动,削峰填谷。

二是规范竞争秩序。

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商业诋毁。

现在有些车企为了营销,把辅助驾驶吹成自动驾驶,把续航里程标得虚高,这些行为以后会管得更严。

数据发布也要规范,不能想怎么吹就怎么吹。

三是加强回收利用。

车报废了怎么办?

电池用完了怎么办?

方案里要求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加强关键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

这既是环保的要求,也是保障资源安全的长远之计。

第四招,是眼睛向外看,深化开放合作。

中国车不光要在国内卖得好,还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方案鼓励车企研发生产适合目标国市场的产品,完善海外的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

说白了,就是不能光把车运出去卖,还得在当地扎根,建备件仓,搞本地化服务,提高合规经营能力。

同时,国家也会在金融、物流、标准制定等方面提供支持。

比如,鼓励银行给车企“出海”提供信贷支持,优化港口和滚装码头的基础设施,牵头起草更多国际标准,让中国车、中国标准在世界上有更大的话语权。

这份方案里,还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关于L3级自动驾驶。

方案明确提出,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

这是官方首次在如此高规格的文件中,明确提及L3级自动驾驶的“有条件批准”。

L3是什么?

简单理解,就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

在特定条件下,比如在高速公路上,你可以把手从方向盘上拿开,脚从踏板上移开,让车自己开,你只需要在系统请求时接管回来。

这跟现在主流的L2级,需要你时刻手扶方向盘有本质区别。

为什么说“有条件”?

因为L3涉及到责任划分。

车自己开的时候出了事,算谁的?

是算驾驶员的,还是算车企的?

这需要配套的法律法规,比如道路交通安全法、保险条例等都要跟上。

方案里也提到了这一点,说明国家在推动技术落地的同时,也在同步考虑法律和制度的保障。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专家说,L3的准入政策至关重要,一旦明确,将对整个行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法规和商业模式上的突破。

总的来说,这份《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不是一份空洞的口号文件,而是一份非常务实、非常细致的行动指南。

它既有宏观的目标(3230万辆),也有微观的措施,从芯片攻关到打击虚假宣传;

既关注眼前的消费刺激(以旧换新),也布局长远的技术突破,比方说固态电池、L3自动驾驶;

既要让老百姓买得起、用得好(下乡、充电),也要让整个产业生态更健康,供应链、回收利用。

它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

国家对汽车行业的支持力度不会减,但支持的方式在变。

从过去粗放式的补贴,转向更精准、更系统、更注重质量和可持续性的综合施策。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明年买车,可能会有更多的优惠和选择,尤其是在新能源车领域。

意味着你买到的车,可能会更安全、更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使用会更规范、更放心。

意味着你在县城、乡镇充电,会越来越方便,新能源车的使用半径会越来越大。

意味着中国品牌汽车的质量和技术,会继续提升,我们会有更多拿得出手的好产品。

意味着未来一两年,汽车市场会更热闹,竞争会更激烈,但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这些掏钱的消费者。

汽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它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关系着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这份方案,就是为了让这台“经济引擎”能持续、健康地运转下去。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能以更实惠的价格,买到更称心、更可靠的车,享受更便捷的出行服务,这就是方案最终要达成的目标。

所以,别觉得政策离你很远。

它就在你下一辆车的选择里,在你每一次充电的便利中,在你每一次安心驾驶的体验上。

汽车行业的这盘大棋,每一步,都和你我息息相关。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