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车门的那一瞬,我还在想:这车的座舱设计到底是不是太对称了?结果一坐进去,反正就觉得那种视觉布局极致平衡,带点让人不自觉放松的感觉。刚刚试了一下中控屏幕,手指一滑,画面立马响应,顺滑得差点让我怀疑系统是不是提前调校过了。
我估算全新问界M7的屏幕总面积大约在2.6平方米(样本少,估算,估算),16.1英寸的悬浮屏和17.3英寸后排娱乐屏,都是高清,显示效果很细腻,尤其是在阳光直射下还能保持不错的清晰度。就算我也有点懒得调亮度的惯,这屏的亮度调节也挺智能,反应快,显示大方。
这怎么让驾驶者一眼就能抓到所有信息?我试了试升级后的26英寸风挡型抬头显示器(WHUD),清晰度比之前提升了57%(我猜的,两套数据推算,样本有限),视觉冲击感很足。它的显示内容多是行车速度、导航指示和一些辅助信息,切换不用看仪表盘了,像是在平时用手机一样简洁。
说到那AR-HUD,它支持用三指左滑切换视角(这段先按下不表),可以在开车时,通过语音调节或手势操作,变换成视野中的大头视图。你们知道吗?我之前一直以为这是个噱头,直到用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它不光炫酷,还挺实用——尤其是夜间或者复杂交叉口,增强现实能帮我多留点心。
你们好奇这车后排娱乐屏的温度怎么保持吗?我刚刚翻了下笔记,低蓝光认证是关键所在,德国莱茵那边测了,蓝光减少了不少。还能支持多种操控方式:触控、语音甚至是防夹安全设计。我试了老人操作,发现老人也能轻松应对,居然很顺手。
我在想:这么多屏幕互动,信息交互会不会有点儿复杂?还好,系统支持多屏流转,信息在不同屏间自动切换,大大减少了操作负担。可开门守卫功能,你知道吗?车辆检测到门打开瞬间,会自动提醒我车外状况(这段先按下不表),这就算瞬间把安全和智能结合得刚刚好。
说到设计,反正我觉得座舱的对称布局让我第一反应就是安全感,但细想,这种极度平衡是不是也带来点太刻板的担忧?但我不得不说,布局合理,驾驶时手眼协调特别顺畅。你觉得到底这种对称是不是潜藏着设计的钻空子?
刚才我和一个销售聊,他说:问界这个品牌,是真心希望用户用得舒服。我没细想过,难道人性化设计其实也是一种潜规则?像这车的多屏支持多点流转,实际上就是在降低认知负荷。驾驶的时候还能不这么聪明?(这段估算,真实体验可能不完全吻合)
我心里暗自猜测:这些屏幕的能耗会不会很高?可我粗算一下,屏幕用得多,得亏车载电池容量够大,日常用十小时大约也就十几瓦时的电量(心算,粗略估算,不是很精确)。或许不算太超载——这也是我平时喜欢算算看的原因。
有个小细节我没想到:车里面的空调出风口几乎对着屏幕吹,难不成这也是设计巧思?还是说没细想过,但我有次开车突然发现,出风口偏偏就对着那个娱乐屏,冷风一吹,画面都微微振动。心里想:这还真挺有人考虑的,毕竟屏幕保护也不算差。
这一路走来,我忽然意识到,科技的深度在无声中渗透进了我们日常,甚至连个车的座舱布局都成了一门精细的工业美学。但我也在想,能不会科技越多,生活越复杂?比如:后排娱乐能不能屏幕都用得太频繁,反而让乘客的体验变了味?还是真的科技越搞越多,越来越方便?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真的是科技越多越好,还是只是一种符号式的炫耀?如果某天技术成熟到不用看屏幕,也能自动调节座舱温度、亮度,也许我会觉得更酷。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车,会变成一个跑在空气里的智能空间?
细节虽然微不足道,但那一块静止的座舱屏幕,却让我一直在想,这种设计背后到底有没有一种对称即安全的直觉逻辑?还是说,只是厂商的审美偏好?
其实我没什么特别的心得,只是个普通司机,每次体验新车,总觉得你看得见的科技背后,都藏着一条我不太懂的逻辑。也许下一秒我就会发现,那些高端的体验,其实只是让人觉得有安全感——可不可以说,这就像你用旧报纸包苹果一样,外面虽平凡,里面却每次都给你新惊喜。
座舱的每一个微细节,都有可能成为让人心里一紧的独特记忆。车上的CEO多会在夜晚静静想:些什么才是真正的安全感?或者,只是那亮晶晶、细腻的屏幕让人一瞬间忘了所有烦恼。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