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有车的朋友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每次开车去加油站,看着油价牌子上的数字和加油机上飞速跳动的金额,心里总会咯噔一下。
每个月的开销里,油费总是占着不小的一头,让人觉得养车压力不小。
大家普遍把原因归结为不断上涨的油价,但可能很多人没有深入想过,在我们自己的车里,是不是也藏着一些悄悄消耗燃油,让钱包缩水的“秘密”?
近年来,一个几乎成为新车标配的功能——“自动启停”,就正处在这样一个争议的漩涡中心。
它被设计出来的初衷是为了节能减排,但在我们日常实际使用中,尤其是在国内普遍的城市交通环境下,它的效果似乎并没有宣传中那么美好,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被不少车主认为是导致油耗不降反升的“幕后推手”。
这个功能的工作原理听起来非常简单且合理。
当车辆临时停下,比如等红灯的时候,系统会自动判断并将发动机熄火,从而节省掉怠速运转时消耗的燃油;当驾驶员准备继续行驶,松开刹车或者踩下油门时,发动机又会瞬间重新启动。
从理论上讲,只要停车时间足够长,减少的怠速油耗累积起来,确实能起到省油的效果。
这个设计逻辑在一些交通状况较好,红绿灯等待时间较长的国外城市或许能发挥出不错的作用。
然而,理论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一道鸿沟,这道鸿沟就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复杂路况。
在国内的大多数城市,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我们所经历的并不是长时间的静止等待,而是频繁的、短暂的走走停停。
可能刚开出去几十米,就遇到一个路口需要减速慢行甚至停下;堵车的时候,更是以“蠕行”为主,前车挪动一两米,你也得跟着动一下,然后马上又停住。
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动启停系统就会被频繁地触发。
车辆刚刚停稳,发动机熄火了,但可能也就一两秒钟,前车动了,你又得立刻启动跟上。
这一路上,发动机就在“熄火-启动-熄火-启动”的循环中被反复折腾。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发动机每次重新启动的瞬间,并不是一个零油耗的过程。
为了让发动机能够迅速、平稳地恢复运转,行车电脑会控制喷油系统在启动的刹那喷射出比怠速时更多的燃油,以确保点火成功和转速的快速提升。
那么,节省下来的几秒钟怠速油耗,与启动瞬间额外喷射的燃油相比,到底哪一个更划算呢?
根据一些专业机构的测试和分析,这个“临界点”大约在5到10秒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停车时间超过了这个时长,那么自动启停确实是省油的。
但如果停车时间非常短,比如只有三五秒,那么重新启动所消耗的燃油,很可能已经超过了怠速这几秒所能节省的油量,最终反而导致了油耗的增加。
我们日常驾驶中,有多少次的停车都能稳定地超过10秒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此,很多车主发现,自己车辆的实际油耗远高于厂家公布的理论油耗,尤其是在市区通勤时,这其中,过于“勤奋”的自动启停系统,恐怕难辞其咎。
除了对油耗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自动启停系统的频繁工作,还会对车辆的一些关键部件带来额外的负担和损耗,这背后隐藏的是一笔潜在的维修成本。
首当其冲的就是车辆的启动机和蓄电池。
传统的汽车启动机,其设计寿命通常是按照正常使用频率来计算的,大概在数万次左右,对于一辆车整个使用周期来说是绰绰有余的。
但是,在自动启停系统介入下,启动机的工作强度被成百上千倍地放大了。
原本一天可能只启动几次,现在一天上下班途中可能就要启动几十次甚至上百次。
如此高负荷的工作,无疑会大大加速启动机的磨损,使其寿命显著缩短。
当车辆开到两三年后,一些车主可能会遇到启动时出现异响、启动困难等问题,到维修店一检查,往往被告知是启动机过度磨损需要更换。
而更换一个启动机,特别是对于一些合资或豪华品牌车型来说,费用动辄数千元,这笔开销足以抵消掉自动启停在理论上能节省的多年油费了。
同样受到考验的还有蓄电池。
为了满足自动启停系统频繁、快速充放电的需求,配备该功能的车辆通常需要使用特殊工艺的增强型蓄电池,比如AGM或EFB电池。
这类电池的性能虽然更强,但其制造成本和售价也远高于普通的铅酸蓄电池。
同样,频繁的深度放电和充电循环也会加速这种电池的老化。
当它寿命终结需要更换时,车主会发现其价格是普通电池的两到三倍。
综合算下来,为了一个在很多时候并不省油甚至更费油的功能,车主却要承担起核心硬件加速损耗和未来更高昂的维修更换成本,这笔账怎么算都让人觉得不太划算。
那么,既然在实际使用中存在这么多问题,为什么汽车制造商们还如此热衷于将自动启停作为新车的标准配置呢?
这背后的主要驱动力,其实是为了应对全球日益严格的汽车排放和燃油消耗法规。
汽车在上市销售前,都必须通过一套标准化的官方测试流程,例如我国之前采用的NEDC工况测试。
这套测试是在实验室的理想环境下进行的,其测试循环中包含了相当一部分的怠速静止时间。
在这样的“考场”上,自动启停功能就能完美发挥作用,在所有怠速阶段都让发动机熄火,从而在测试报告上得出一个非常低的油耗和排放数据。
这个漂亮的“成绩单”直接关系到车企能否达标、避免罚款,并顺利地将产品推向市场。
可以说,自动启停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帮助汽车“应试”而存在的,它在实验室里的表现和在真实道路上的表现,完全是两回事。
当然,汽车制造商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
因此,在近些年的新车型上,我们能看到自动启停系统的逻辑正在被不断优化。
比如,系统会设定更严格的触发条件,像是要求车辆完全停稳超过一定时间(如3秒)才会介入;或者在发动机水温过低、车内空调负荷过大、蓄电池电量不足等情况下,系统会智能地判断并暂停工作,以保证驾驶的舒适性和车辆部件的安全。
这些改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问题,但对于根本性的路况不匹配问题,仍然是治标不治本。
面对这样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功能,越来越多的车主选择在每次上车后,手动将其关闭。
很多人通过亲身实践对比发现,在同样的上下班路线上,关闭自动启停后,车辆的表显油耗确实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同时,频繁启停带来的轻微抖动和顿挫感也消失了,驾驶体验变得更加平顺连贯。
这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自动启停技术,在路况良好、红灯时间长的路段,它依然有其价值。
但对于生活在拥堵城市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和潜在弊端,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驾驶环境做出选择,或许才是更明智的做法。
毕竟,汽车是为人服务的工具,任何一项技术的好坏,最终还是要由实际体验和效果来评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