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阵子,国内的汽车圈子可以说是相当不平静,起因就是几张在网上悄悄流传的汽车照片。
要说这车吧,第一眼看过去,很多人都得愣一下,感觉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那个车头,宽大的网状格栅,配上四个圆溜溜的大灯,这模样,但凡对豪车有点了解的人,心里都会立马冒出“宾利添越”这四个字。
可陌生的是,就在这个充满英伦贵族范儿的车顶上,却明晃晃地顶着一个极具科技感的激光雷达,看起来就跟给一位穿着高级西装的绅士戴了顶安全帽一样,怎么看怎么别扭。
这几张照片一出来,立刻就在网上炸开了锅,各种讨论和调侃铺天盖地,其中一句评论可以说是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感觉当年众泰的‘皮尺部’又重出江湖了。”
为什么大家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呢?
这就得从那个让老一辈车迷记忆犹新的“皮尺部”说起了。
在很多年以前,国内有一家叫众泰的汽车公司,它最出名的地方不是发动机有多好,也不是底盘有多稳,而是一把“神奇”的皮尺。
他们通过精准测量市面上热门的豪华车型,然后以极高的相似度“复刻”出来,卖一个亲民得多的价格。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众泰SR9,这款车从里到外,几乎就是照着保时捷Macan的样子做的,相似度高到能以假乱真,因此也得了个“保时泰”的外号。
在当时,花十几万块钱就能开上一台看起来像百万豪车的车,确实吸引了不少追求“面子”的消费者,一时间销量非常火爆。
但是,光有好看的皮囊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车辆的各种小毛病层出不穷,口碑迅速下滑,最终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车企也落得个破产重组的下场。
众泰的经历,给整个中国汽车行业都上了一堂深刻的课:单纯靠模仿和抄袭,是走不长远的,最终只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所以,当大家看到这台酷似宾利的新车时,那种五味杂陈的感觉就涌了上来。
这些年,我们眼看着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这些国产品牌,通过在新能源技术、智能化领域的不断投入和创新,好不容易才在世界上闯出了名堂,让“中国制造”的汽车不再是廉价和山寨的代名词。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又冒出来一个玩“复刻”的,这感觉就像是全家辛辛苦苦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结果有人穿着一双泥鞋就踩了进来,实在是让人心里不舒服。
那么,这次事件的主角,这家叫“追觅”的公司,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追觅这个牌子,很多人可能更熟悉它的吸尘器、扫地机器人和吹风机,是一家在家电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的公司。
一个家电企业,突然跨界宣布要造汽车,而且一上来就定位百万级的超豪华市场,这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
但怎么才能在竞争已经白热化的汽车市场里,让大家迅速记住你呢?
追觅选择了一条最直接、也最容易引起争议的道路——“碰瓷”营销。
他们把自己的主品牌直接对标布加迪,旗下的子品牌“星空汽车”则号称要专攻劳斯莱斯和宾利这个级别的市场。
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想借助这些顶级奢侈品牌的名气,来为自己迅速积累知名度。
从传播效果来看,这一招确实立竿见影,至少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了“那个要做中国宾利”的追觅。
但是,流量和关注度真的能转化成实实在在的销量吗?
消费者会为这种“致敬”买单吗?
这里我们不妨看看另一个跨界的成功案例——小米汽车。
小米SU7在刚发布的时候,也因为外形和保时捷有几分神似,被不少人开玩笑叫“保时米”。
同样是面对外观上的争议,为什么小米就能一炮而红,上市不久月交付量就稳稳突破两万台,订单排到了好几个月之后,而追觅却收获了几乎一边倒的批评和质疑呢?
关键的区别就在于“里子”和“面子”的问题。
小米在发布会上,雷军花了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向大家展示他们的“硬核”技术:他们自己研发的转速高达27200转的超级电机,他们为了造车身专门定制的9100吨一体化压铸机,还有他们引以为傲的电池技术和人车家生态互联的智能座舱。
小米虽然在设计上借鉴了成熟跑车的优雅形态,但它用强大的自研技术向市场证明,它的“心脏”、“大脑”和“骨骼”都是自己的,而且在智能化体验上,它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消费者感受到了这种诚意和实力,所以愿意去接受它,支持它。
回过头来看追觅,目前我们听到的更多是“拥有千余项创新专利”这样宏大的宣传口号。
可是当大家仔细去探究这些专利时,却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比如他们大力宣传的无B柱对开门设计,听起来确实很高级,但实际上福特、极氪等品牌早就有了类似的设计并实现了量产,算不上是颠覆性的首创。
还有人发现,他们的一些专利申请文件,出现了“七项专利由七个不同的代理人申请”的奇怪现象,这让很多人怀疑,这更像是一种为了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专利纠纷而做的法律布局,而不是真正深厚技术积累的体现。
这就触及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在今天的汽车市场,消费者已经变得越来越聪明和理性。
当一个新品牌,既没有像奔驰、宝马那样上百年的品牌历史和文化沉淀,又拿不出像华为的智驾、比亚迪的电池那样让人眼前一亮的独门绝技,仅仅依靠一个和顶级豪车高度相似的外壳,就想让大家心甘情愿地掏出上百万的真金白银,这现实吗?
大家买的是一台真正好开、好用、能体现自身价值的车,而不是一个只能用来拍照发朋友圈的“高仿”模型。
更何况,前有高合汽车冲击高端市场失利的教训,后有无数新势力在激烈竞争中挣扎,都说明了造车,尤其是造高端车,是一条异常艰难的路。
说到底,追觅的这波操作,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场资本市场上的“行为艺术”,目的或许是通过制造巨大的争议和话题性,来快速提升品牌估值,吸引投资人的目光,而不是真的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攻克造车的技术难关。
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能博得眼球,但从长远来看,伤害的不仅是追觅自己的品牌形象,更是对整个中国汽车产业辛苦建立起来的创新形象的一种消耗。
它容易让外界产生一种误解,认为中国汽车的发展还在依赖模仿和借鉴的老路。
但事实并非如此,今天的中国汽车工业,正昂首阔步地走在依靠技术创新引领全球市场的康庄大道上,任何试图开倒车、走捷径的行为,最终都会被市场和消费者用他们的选择所证明,是行不通的。
毕竟,汽车市场最终还是靠产品实力说话,而不是靠皮尺量出来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