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花低价钱买了辆“准新”二手电动车,里程不到50公里,价格比新车便宜两成,心里美滋滋地以为是捡了漏。 结果几个月后,电池突然坏了,厂家一句“这车过过户,首任车主质保没了”,就让你掏了几万块维修费——这不是瞎编,去年汽车协会数据就显示,每10辆二手车里就有至少一辆是这样的“零公里陷阱车”,新能源车主最容易中招。
长城汽车的老板公开喊话,说这些零公里二手车是“行业毒瘤”,三四千家平台都在倒腾这种车。 汽车流通协会的统计说,市场里登记不到三个月、开不满50公里的“假二手”车占比超过一成,里头新能源车占了六成多。 这些车看着新崭崭的,其实是车企或车商故意弄的“空子”,他们把新车自己上牌,再快速当二手卖掉,骗了消费者还骗了数据。
为什么车企要搞这种骚操作? 一大原因是为冲销量报表。 产能过剩了,车卖不动,堆在仓库里,厂家就和经销商联手,自己掏钱注册新车当二手转卖。 这样一来,销量数字就好看,资金也能快速回笼。 比亚迪和奇瑞就爆出过,有经销商被逼着多进货,月销80台却屯150台货,撑不住了就低价当二手甩掉。 另一个大洞是出口市场,有商人把国产新车先在国内上个牌,再以“二手”名义出口,躲开高关税。 比如运到中东或俄罗斯,新车税率太高,二手就低得多,差价都赚进了他们的口袋。
消费者上当风险高得吓人。 多数零公里二手车没法享受三电系统质保,厂家规定首任车主才有终身保障。 电池、电机或电控出故障了,车主得自己掏钱修,一笔账单轻则几万,重则十几万。 还有残值损失,一辆新车买回来开几个月当二手卖,价格已经掉了一两成。 这坑了普通买家,还让市场乱成一锅粥。 价格战打得狠,经销商利润不到国际水平一半,被逼得不停降价清仓。
监管出手了。 工信部要推的新规,直接禁止新车登记后六个月内转手交易。 这一下堵住了关键漏洞,想短期套利? 门儿都没有。 商务部的闭门会议也强调了强化监管链,从交易、出口到信用体系全部盯牢。 汽车流通协会推唯一编码制度,每辆出口二手车都得有独立编号,杜绝灰色交易。 车企自己也在动起来,奇瑞和比亚迪启动追责,抓到经销商违规上牌的,罚款撤权,甚至停业整顿。
行业协会发声支撑,汽车工业协会倡议反对无底线的价格战,倡导公平竞争。 这些组合拳,把乱象源头卡死。 消费者买二手车时多了层保障,不会轻易掉进低价的糖衣陷阱。 行业秩序在回调中,资金链紧绷的经销商得重新规划进货量,不能再靠倒腾“二手新车”救急。 跨境出口的口子也收窄了,杜绝了钻政策套利的猫腻。 监管部门和协会的行动,正一步步把扭曲的市场扳回正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