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家车企交出的一款车型在9月份仅销售了1900多辆,而它此前公布的订单数高达15万辆,按照这样的销量估计得79个月才能完成,这再次让人想起了国内车企不断注水导致新车订单数破亿的笑话。
当然这款车型订单数15万辆还不算最厉害的,订单数最高的应该是另一款车型,订单量高达近29万辆,也正是那款车型的订单数创下了历史新高纪录,导致国内诸多车企发布的新车型订单数不断高涨,到如今已有很多车型报出以10万辆计算的订单数了。
不过那款报出近29万辆订单的车型,销售数据相当不错,9月份的销量达到2.2万辆左右,这意味着它完成这笔订单的时间只要13个月左右,再加上它的产能还在持续提升,一年内完成这样的订单数应该不成问题。
相比起那个企业,这家汽车报出了15万辆的订单数,而月销量则只有1900多辆,这数据就有点离谱了,大概率它不可能完成这样的订单数了。
今年以来,那家最先报出超10万辆订单的企业引爆了国内车企注水订单的高潮,诸多车企都报出了巨额的订单数,迅速将国内今年新车型的订单量累计突破5000万辆,随后以更快的速度突破1亿辆。
中国市场的汽车年销量只有3000万辆左右,如此巨额的订单数大概率是注水的结果,他们的实际订单基本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数值;后来的累计订单数突破1亿辆,更是超过了全球汽车年销量的900多万辆,妥妥地将牛皮吹破了。
对于车企注水订单的问题,其实在2024年就已有车企高管揭穿,当时有车企高管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指出,国内车企报出的新车型订单数往往都是数万辆,如果他们如实报实际订单数是几千辆,老板面子不好看,因此跟着报出了数万辆订单。
只是谁能想到2025年以来,有车企竟然报出数十万辆的订单呢?此举彻底震惊了业界,当然更让业界震惊的是它的销量也在攀升,一家刚推售电车不久的企业,已冲到新造车前列,由此鼓舞了众多车企报出离谱的订单数。
这种报出夸张订单数的做法被称为订单营销,借此来抢夺消费者眼球,甚至可以吸引消费者抢订单,进而拉动需求,而初期也确实取得了效果,甚至于黄牛将订单转手还能赚过万块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这种营销手法当初在手机行业可是大获成功,粘住了消费者,而那时候的消费者可是支付了手机的全款,手机企业可以拿着这些款项采购手机配件,降低了资金成本,如今将这一套用到汽车行业可谓水到渠成。
只是单纯将同样的饥渴营销模式复制到汽车行业却也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部分消费者支付汽车尾款后发现要长达7个月才能提车,因此希望反悔,车企不许,已引发诉讼;甚至那些只是支付定金的消费者也联合起来发起诉讼,希望拿回定金,凸显出汽车行业终究与手机行业有所不同,促使这些汽车企业反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