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零跑D19在2025年10月16日的发布会上揭开面纱,整个汽车行业仿佛被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这款全尺寸SUV以5.2米的车长和3.1米的轴距,却将预售价锚定在25-30万元区间,直接向理想L9、问界M9等售价翻倍的车型发起挑战。 最引人瞩目的是,增程版搭载的80.3kWh电池组让纯电续航突破500公里,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市场上多数纯电动车型。 发布会现场,零跑董事长朱江明直言:“D19是顶配中的顶配,但依然坚持成本决定价格。 ”这句话瞬间在社交媒体上引爆讨论,有人惊呼这是“价格屠夫”,也有人质疑零跑是否在赔本赚吆喝。
零跑D19的尺寸定位精准切入了一个过去由豪华品牌主导的市场。 全尺寸SUV通常被视为品牌旗舰的象征,比如宝马X7、奔驰GLS的起售价往往超过100万元,而国产新势力如理想L9也将价格定在40万元以上。 零跑却用不足30万元的价格提供了类似的空间体验:六座布局、Nappa真皮座椅、车载制氧系统,以及11块双层隔音玻璃打造的静谧座舱。 这种“越级配置”背后是零跑对用户需求的重新定义。 2025年1-9月,零跑累计交付近40万辆车的市场数据表明,消费者对高性价比大尺寸车型的需求正在爆发。
技术层面,D19的“大电池小增程”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混动思路。 增程式电动车长期以来被诟病纯电续航短,多数车型仅能实现200-300公里的纯电行驶里程。 零跑D19直接将电池容量提升至80.3kWh,配合800V高压快充平台,30%-80%充电时间压缩到15分钟。 对比当前市场主流增程车,如理想L9的52.3kWh电池(纯电续航280公里)或问界M9的52kWh电池(纯电续航290公里),D19的500公里续航几乎让增程器沦为备用选项。 一位电池工程师在技术论坛上指出:“这种设计本质上是将增程车纯电化,用户日常通勤完全无需启动燃油系统。 ”
零跑能否实现这种技术突破的关键在于其全域自研体系。 根据零跑公开的数据,目前其整车成本自研比例已达65%,意味着从电驱系统、智能座舱到电池包管理均可自主完成。 这种垂直整合能力让D19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还能搭载双高通SA8797舱驾一体芯片(算力1280TOPS)等高端配置。 相比之下,传统车企如BBA往往依赖外部供应链,导致同类配置车型成本居高不下。 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零跑已实现半年度净利润转正,这为其技术投入提供了持续动力。
市场反应方面,D19的亮相直接冲击了三类车型:插混车、增程车和燃油车。 以插混市场为例,比亚迪唐DM-i、长城蓝山等车型的纯电续航多在200公里左右,售价却与D19重叠。 社交媒体上已有消费者发问:“既然30万就能买500公里纯电续航的增程车,为什么还要考虑续航减半的插混? ”而增程阵营内部,理想汽车被曝加速推进100kWh电池项目,试图追赶零跑的技术路线。 燃油车市场更显窘迫,某合资品牌经销商透露:“D19发布后一周,来看燃油SUV的顾客少了三成。 ”
用户行为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种趋势。 根据零跑公布的调研结果,84%的零跑用户日常完全依赖纯电驱动,问界用户纯电驾驶时长占比也达90%。 这意味着大电池方案精准击中了用户“用电不用油”的偏好。 2025年国庆假期期间,高速公路充电站排队现象再度成为热点,而支持800V快充的D19这类车型,理论上可在15分钟内补充250公里续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里程焦虑。
行业供应链也在快速响应这种变化。 宁德时代在2025年9月发布了支持5C快充的混动专用电池,比亚迪则推出了类似规格的刀片电池。 这些核心供应商的技术迭代,使得“大电池增程”从零跑的独门绝技演变为行业趋势。 小米汽车在10月初被曝出测试100kWh增程方案,理想汽车也宣布2026年将推出续航超600公里的增程车型。 这种集体转向让二线品牌陷入两难:跟进需要巨额研发投入,不跟进则可能失去市场。
豪华品牌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 2025年前三季度,宝马i系列电动车在中国销量同比下滑12%,奔驰EQ系列也未达预期。 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当30万元的国产车提供百万级配置时,消费者很难再为品牌溢价买单。 ”BBA的应对策略包括加速本土化研发,例如宝马将国产Neue Klasse平台车型提前至2026年落地,但技术差距短期内难以弥合。
政策环境同样助推了这一变化。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虽已退坡,但双积分政策持续收紧,迫使传统车企加大电动化投入。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45%,较2024年同期增长10个百分点。 这种增速使得混动车型的市场定位发生微妙变化:过去作为过渡技术的插混/增程,现在因电池技术突破而具备替代纯电车的潜力。
消费者认知的转变同样不可忽视。 某汽车平台调研显示,2025年购车用户中,首次购车者选择新能源的比例从2023年的35%升至60%。 一位“90后”消费者在访谈中表示:“D19这类车型让我不再纠结选纯电还是燃油,长续航增程既能满足城市通勤,又能应对偶尔的长途需求。 ”这种“全能型”产品定位正在重塑购车决策逻辑。
技术争议点也随之浮现。 部分工程师质疑超大电池增程车的能效问题:携带80kWh电池和增程系统可能导致车重超标,影响能耗表现。 零跑官方数据显示D19整备质量约2.8吨,百公里电耗18kWh,这一数据与同类尺寸纯电车基本持平。 但真实路况下的能耗表现仍需市场验证。
竞争对手的反制措施已经启动。 理想汽车被曝出计划为现款L9推出电池升级服务,问界则加速研发800V平台车型。 甚至传统插混车企如比亚迪,也在DM-i技术基础上开发了续航超300公里的混动系统。 这种技术竞赛使得2025年第四季度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充满变数。
渠道层面的变化同样显著。 零跑在2025年新增了200家直营门店,重点布局三四线城市。 这种下沉策略与D19的定位形成联动: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对大空间、高性价比车型需求旺盛,但充电设施覆盖不足,使得长续航增程车更具吸引力。 某中部城市经销商反馈:“D19发布后咨询量暴增,很多顾客原本只看燃油SUV,现在主动询问增程版本。 ”
资本市场反应激烈。 零跑汽车股价在D19发布后一周内上涨20%,而部分传统车企股价承压。 证券分析师指出:“市场正在重新评估新能源技术路线的价值,拥有核心自研能力的品牌更受青睐。 ”这种估值分化可能进一步影响车企的研发投入方向。
用户使用场景的拓展也值得关注。 D19搭载的车载制氧功能、投影大灯等配置,反映了新能源汽车竞争从“电动化”向“场景化”的转变。 一位产品经理分析:“未来车型差异化不再局限于续航里程,而是如何覆盖更多生活场景。 ”例如D19的投影灯语功能,被年轻用户开发出露营时投射电影的新玩法。
行业标准制定亦受到影响。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2025年9月发布了增程式电动车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首次将“纯电续航占比”纳入评价体系。 这种标准迭代意味着监管层开始认可大电池增程的技术路线,可能影响后续政策制定。
供应链风险问题同样引发讨论。 80kWh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对锂资源供应提出更高要求。 2025年碳酸锂价格虽较2024年峰值回落30%,但电池级锂原料进口依存度仍超过70%。 一位电池企业高管坦言:“如果所有车企转向大电池方案,原材料供应可能再度紧张。 ”
消费者教育成本也不容忽视。 许多用户仍对增程式技术原理存在误解,例如混淆增程与插混的工作逻辑。 零跑在发布会上用动画演示增程器仅作为“充电宝”使用,这种直观传播方式获得良好反馈。 但行业仍需统一术语体系,避免信息混乱。
二手车市场正在提前反应。 某二手车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续航低于300公里的插混/增程车型保值率下降5个百分点,而长续航车型成交周期缩短。 车商开始调整收购策略,优先考虑电池容量大的新能源车。
国际市场的对比同样有趣。 欧洲车企如大众、斯特兰蒂斯仍在坚持插电混动路线,其最新车型纯电续航普遍维持在60-80公里。 这种技术路径差异反映出不同市场对基础设施和用户习惯的认知分歧。 中国车企的突破是否能在全球复制,成为行业热议话题。
售后服务网络面临新挑战。 大电池增程车对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更高,特别是800V高压系统的安全规范。 零跑宣布在2025年底前培训5000名高压电技师,但这种专业人才短缺可能制约服务体验。
舆论场中的观点碰撞尤为激烈。 有传统车评人质疑“500公里续航的增程车是否必要”,认为小电池配高效增程器更具经济性;而新能源用户则反驳“用电体验才是核心”。 这种争论反映了技术路线选择背后的价值观差异。
最终,市场销量将成为最直接的评判标准。 D19将于2025年12月开启交付,其首月订单数据可能成为行业风向标。 一位行业观察者指出:“如果D19月销破万,意味着大电池增程正式从小众选择迈入主流战场。 ”
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本质正在发生变化。 当零跑用D19证明“技术平权”的可行性时,所有车企都需重新思考:用户究竟为什么为一辆车买单? 是品牌光环、续航数据,还是综合体验?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市场的选择会越来越清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