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能效分级靠谱吗
电动汽车搞能效分级到底有没有意义?我觉得肯定是有的。“一级省电,五级电费直接翻倍”,就像家电里的能效标识一样,它能让消费者一眼看出这个东西耗不耗电。要是功能差不多,谁不想挑个更省电的呢?毕竟省电就是省钱啊,这钱实实在在地揣进自己兜里。
新能源车能效分级结果出炉
虽然很多人觉得在车上贴个能效标志挺丑的,但现在很多人还是愿意买新能源车,还不是因为能省不少钱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俩还挺搭。
现在电动化这波浪潮来了,新能源车卖得是越来越多了,可大家买车的时候也犯愁啊。为啥呢?主要就是能耗和能效的问题。比如说续航里程老是跟实际差一大截,到底电耗怎么样也没个准信儿,这让消费者怎么选啊?不过现在好了,电车能效分级一出来,估计这些问题就能慢慢解决了。
最近中国汽车能效开发与检测认证专业联盟搞了个测评,发布了第一批纯电动乘用车能效分级的结果。他们对12款主流车型做了综合评估,主要看整车能效、动力系统、空调和充电这四个关键指标。结果出来了,超过九成的车型达到了“一级能效”的标准。像比亚迪秦L EV、大众ID.系列、小鹏P7+这些热门车型都在里面呢。
新能源汽车能效分级新标来了
这个成果对消费者买车很有帮助,也能推动全球汽车行业向绿色转型。
能效分级是参照家电的能效等级来的,分五个级别。以前在实验室里测车的性能,现在改成在更真实的路况下测试了,比如高速行驶、低温环境、开空调这些情况。这个标准主要有三个重点设计:第一,在续航方面,标注了“典型天气下的续航”(20℃)和“极端天气下的续航”(-10℃),这样北方用户冬天就不会再为电动车跑不远发愁了;第二,电耗上加了个“每吨百公里电耗”的概念,这样不同重量的车也能公平比一比谁更省电;第三,补能时间也有明确规定,要求标明“20%-80%充电区间的真实充电时长”,别被厂家宣传的“峰值充电速度”给忽悠了。
对消费者来说,这个能效分级真的很重要。以前车企只爱说续航有多长、电池有多大,但到底费不费电,大家都不太清楚。现在有了这个“能耗尺”,大家就能清楚知道车到底耗不耗电了。比如说,一级能效的电动车跑一公里的成本,只有燃油车的十分之一,一年下来能省将近一万块钱呢!
新能源汽车能效比提升迫在眉睫
这样啊,买车的时候呢,大家就可以按照“三看”的原则来选车啦:看看车子在极端天气下的续航能力咋样,算算它跑一百公里要花多少电,再瞅瞅它的快充曲线怎么样。还可以让销售人员把冬天和夏天试驾车的耗电量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最好还能把能效等级直接写进购车合同里,这样自己的权益就有保障了。
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呢,给能效分个级啊,就逼着汽车厂家去搞技术创新了。以前啊,厂家为了提高续航里程,就拼命往车里装大电池,结果车又重了,成本也高了,还经常出现标称的续航里程跟实际差太多的情况。现在啊,按能效分级的话,就不是光看续航里程了,而是要看每一度电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这就逼着厂家去优化电池、电机、电控这些“三电”系统了,比如用上800伏高压平台、高效的热管理系统,还有智能驾驶和能耗管理协同的技术啥的。
新能源车进入能效比拼时代
电池厂正在研发一种“全气候电池”,汽车厂家也在改进他们的热管理系统,而充电桩公司推出了“能效匹配充电”。整个行业正在从拼参数的时代,转向真正比拼实际能效的时代。虽然第一批测试中大部分车型都达到了标准,但整体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在高速行驶时,很多车的百公里电耗还是有点高;空调的平均功率跟目标值相比还有差距;动力系统的效率以及充电桩的能量利用效率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接下来,能效联盟打算开始研究混动车和商用车的能效分级,并且增加被测试的车型范围,建立一个覆盖全产业链的测评体系。
新能源车的能效等级标准将来会更详细
对啊,这只是买车时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啦,还得看看续航能力、充电方便不方便、自己的预算啥的。随着市场越来越成熟,以后会有更详细的能效等级标准,这样大家挑车就简单多了。同时,车企之间的竞争也会更集中在技术上了,这对整个新能源车行业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能让它变得更好更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