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车企遭遇“断芯”危机,安世供货僵局之下,中国掌握主导权?
9月30日晚上,荷兰经济事务部突然翻出1952年的《商品供应法》,直接冻结了安世半导体全球资产,把中国籍CEO张学政连夜罢免。总部股权被交给第三方托管,一纸令下让人摸不着头脑。
荷兰政府以为抢占总部就能控制整个企业,但却没算到最关键的命脉还在中国手里。到了10月4日,中国商务部果断出手,不允许安世中国向境外出口成品芯片。欧洲的“芯片生命线”,一下子就被掐住了。
这波操作直接把话语权拉回国内,不少人都开始琢磨:这场供货博弈,到底谁才是真正掌控主动的人?不少圈内人私下说,现在看就是中国说了算。
过了十几天,消息一出来,宝马、奔驰等全球知名车企收到通知:和原来的合同全部作废,只认安世中国自己的公章。原本流进欧洲的钱,全都断掉,再也不是以前那种随便结账的路数。
买芯片只能用人民币付款,美金欧元统统不收。这招有点狠,相当于让所有客户先去换钱才能买货,也彻底绕开欧美金融系统的制约,让人民币摇身一变成了高科技领域里的硬通货。不少业内朋友感叹,这种玩法之前真没见过。
其实这些年大家都心知肚明,“产业链”的遮羞布早晚要揭开。芯片制造分三步——设计、晶圆制造、封测,以前欧美觉得封测又累又赚不到钱,就全丢给亚洲做。这结果现在谁也改变不了。
目前来看,安世半导体虽然把晶圆留在欧洲生产,但最后切割测试和封装还是得靠东莞工厂搞定。“临门一脚”踢得好不好,全世界的订单就在这里转来转去。一些老牌巨头已经离不开亚洲市场,比如德国英飞凌最大的封测厂设在深圳;意法半导体产能压马来西亚;美国德州仪器和英特尔成都工厂一年出货量能占到全球15%。没有这些环节,所谓高端技术根本落不了地,就是堆硅片摆在那里发灰而已。
有意思的是,这次荷兰想抓住“高端环节”,但忽略了一件事,没有最终封测什么产品都推不出去。很多时候,看似不起眼的一步,却是决定生死的大关口。有读者留言调侃:“只剩下一堆硅饼干,有啥用?”
更麻烦的是,被逼急的不只是企业,还有各大行业组织站出来维权。据说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带头起诉荷兰政府,要索赔超过35亿欧元;莱茵集团也跟着闹起来,说政策违法,要补偿14亿欧元。这么大的金额,在业界也是炸雷级别事件。有网友打趣道:“赔款单比订单还厚。”
到了10月21日,为首官员卡雷曼斯赶紧找中国方面求谈判,希望事情能缓下来。不过态度很明确:中国这边表示必须签协议才肯继续聊其他内容。现场气氛挺微妙,各家媒体记者盯着会议室门口,都怕错过下一条爆料新闻。
这一轮较量里,其实真正受益最多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在大众拿着欧元兑换人民币买芯片的时候,“硬通货”这个词终于第一次跟国产技术挂上钩。有一些财经圈的小伙伴提议以后多关注这种细节,因为它真的意味着新的规则正在形成中。不少粉丝讨论时发现,高科技结算方式变化远比表面看到的数据复杂得多,这是长期积累后的一次突破。
对比下来,中国厂商反击一步步走得扎实。从核心技术研发,到完整产业链布局,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是多年积累,并非突如其来的巧合。如果说闻泰科技收购安世之后没有急功近利,而是花时间整合产能优化流程,那确实值得点赞。在评论区常有人问为什么要投入那么多年,其实答案很简单:只有基础够稳才能扛住风浪,否则碰到这种极限情况马上崩盘,无从应对。而且每年超10%的研发投入,也不是随便喊喊口号,是切切实实体现在新产品上的数据支撑,不然怎么可能站稳车规、高端市场呢?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火热,还有人工智能相关需求不断提升,对国内封测产业来说压力与动力并存。不止一次听工程师吐槽成本问题,也有人夸快速响应能力特别强,用一句话形容就是“规模加速度”。相比之下,一些国外同行光流程审批就拖个半年,还没做完实验室测试项目就黄了。所以综合实力才是底气所在,不只是拼价格,更重要的是效率配套齐全,这一点越来越多采购经理开始认同了。有几个用户反馈自己亲历采购过程,说“中国速度是真的快”。
从另一个角度讲,现在那些喊脱钩断链的人其实该冷静一下。如果放弃合作,共赢只会成为空谈,你搬石头砸脚迟早自食苦果。目前看,北京签约大厅排队长龙越来越长,而阿姆斯特丹办公室只有文件在落灰,两边景象差距明显。不知道哪一天这些势力会明白现实,该醒醒的时候总归不会太晚吧。在深度绑定后的全球产业格局里,大多数参与者更愿意选择稳定可靠,比起虚张声势或者短期行动,更实际的问题才最难解决——这是很多读者评论区共同的话题,也是行业内部经常交流的小段子之一。“理性务实”,或许是现阶段最靠谱的一句话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