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要花23亿港币回购股票,这事儿吧,翻译过来就一句话:不装了,摊牌了,老子觉得自己被低估了。
在当下这个车圈,讲道理,谁不觉得自己被低估了?大家都在牌桌上,手里捏着不知道是好是坏的牌,看着别人下注,自己心里发慌。回购股票这种行为,本质上不是金融操作,是玄学操作。它不是在增强基本面,它是在给市场和自己人“开光”,是一种大型行为艺术,告诉所有人:别慌,我钱多,我还能打,就问你怕不怕?
这就像在酒吧里,所有人都没钱买单了,突然有个人站起来,掏出一沓钱拍在桌上,不是为了买单,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他有钱。至于这钱是不是他下个月的房租,没人关心。气势,最重要的是气势。
吉利的气势从哪来?当然是销量。财报这种东西,数字太多,看着头疼,但结论很直接:车卖得还行。今年上半年销量涨了47%,新能源更是坐着火箭,增长了126%。9月份一个月就卖了27万多台车,其中那个叫“银河”的系列,直接同比增长131%,简直是开了窍,悟了道。
讲真,我作为一个开了几年电车的中年人,对这些数据已经麻木了。每个月各家都发战报,今天你环比暴增,明天他同比翻番,数字一个比一个大,好像不把“亿”当单位都不好意思出来混。我关心的是什么?我关心的是,这么多车,这么多型号,最后会不会变成一堆电子垃圾?我的车机卡不卡?OTA能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新问题?
但车企不这么想。他们信奉的是“掀桌子式竞争法则”。当下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存量竞争了,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不存在什么体面和共赢,只有“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极限施压。比亚迪已经把刀架在所有人的脖子上了,华为问界在旁边磨刀霍霍,小米拿着AK47刚进场,这时候你跟人谈产品哲学?谈用户体验?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大家谁都别吃。
所以你看吉利的操作,尤其是银河系列,那已经不是在发布新车了,那是在搞“闪电战”。E5、E8、L6、L7、星愿、星舰、星耀……我打赌吉利内部的人都未必能一口气背全。这根本不是产品规划,这是“压缩毛巾”逻辑。一把扔水里,哗啦一下,一个舰队就出来了。这种战术的核心就是用海量的SKU,把消费者的选择精力彻底耗尽,最后脑子一热,就买了。这简直要把人逼疯!
这种打法,就是典型的“我不管了,先上了再说”,要么成仙,要么成盒。这种All in的姿态,确实能换来销量的暴涨。所以他们敢把年度目标从271万辆直接提到300万辆。这背后是一种癫狂的自信,或者说,是一种被逼到墙角的孤注一掷。
写到这里我肚子饿了,中午是吃猪脚饭还是兰州拉面,这是个问题。
我们再看吉利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银河系列卖得飞起,高端的极氪品牌9月份销量反而跌了14%。坏了菜了。这是什么?这是典中典的“左右互搏”。极氪的心态估计是崩了,本来自己是屠龙少年,被寄予厚望,结果被自家亲兄弟从背后捅了一刀。这种内部的疯狂内卷,三体人看了都得摇摇头,表示这地球文明确实有点复杂。
所以,吉利花23亿回购,真的是因为对未来充满信心吗?是,也不是。这信心里面,掺杂了太多的表演性。他们必须表现出信心,因为在黑暗森林里,任何一丝的犹豫和疲软,都会被嗅觉灵敏的猎手捕捉到。这23亿,不是用来给股东发红包的,是用来修补船上被同行凿开的洞的,是用来给船员们打气的。
我承认我这个“压缩毛巾”的比喻有点离谱,但你仔细想想,吉利现在推出的这些眼花缭乱的电子压缩毛巾,是不是还挺形象的?它们的核心卖点大同小异,就是配置、价格、屏幕。在绝对的性价比面前,技术崇拜显得非常可笑。你搞再牛的自动驾驶,也算不过一个突然横穿马路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激光雷达再多也白搭。决定技术成败的,从来不是实验室参数,而是中国最混乱、最不讲理的街头。
所以,吉利最后能不能赢?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现在看起来像个能赢的,这就够了。它用夸张的销量数据,用密不透风的产品矩阵,用真金白银的回购,构建了一个“我很强”的结界。在这个结界里,员工有干劲,投资人有念想,消费者有错觉。
毕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尤其是在所有人都快输不起的牌桌上。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品牌玄学,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