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进军欧洲,泰国成跳板,市场前景广阔

最近大家可能都听说了这么个事儿,欧盟那边正琢磨着要不要给从中国运过去的电动汽车加收一笔不菲的关税,意思就是想让我们的车在欧洲卖得贵一点,保护他们自己的汽车品牌。

可就在这风口浪尖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比亚迪的电动车在欧洲街头不仅越来越多,销量还节节攀升,在好几个国家甚至把大名鼎鼎的特斯拉都给比了下去。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这车到底是怎么过去的?

难道比亚迪有什么独门秘籍,能绕开这道看似密不透风的“墙”吗?

比亚迪进军欧洲,泰国成跳板,市场前景广阔-有驾

这背后确实有一套相当高明的布局,说白了,就是一招漂亮的“曲线救国”。

这事儿得从泰国说起。

比亚迪在泰国罗勇府建了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工厂,这个地方离首都曼谷不算远。

一开始,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工厂就是为泰国和周边的东南亚国家服务的。

因为那些地方的驾驶习惯跟我们不一样,方向盘在右边,所以工厂主要生产右舵版的海豚、Atto 3这些热门车型,在当地生产,在当地销售,这逻辑非常通顺。

但就在今年,这座工厂的生产线上悄悄发生了一个变化,工人们开始组装左舵版的海豚汽车了。

左舵车是给谁的呢?

答案不言而喻,就是给欧洲市场准备的。

很快,第一批整整959辆崭新的左舵版海豚,就在泰国港口被稳稳地装上远洋货轮,朝着德国、比利时、荷兰等欧洲国家进发。

这一下,谜底就揭晓了。

欧盟要加关税,针对的是“中国制造”的汽车。

可比亚迪现在从泰国发货,车身上贴的标签是“泰国制造”。

这就好比一个规则说,不准带A厨房做的饭进场,那我就去隔壁B厨房,用一样的食材和配方,做出一模一样的饭菜,这不就合规了吗?

通过这么一个巧妙的转换,比亚迪成功地规避了可能出现的高额关税,让自己的产品能够以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价格,直接进入欧洲市场,和当地的品牌同台竞技。

可能有人会觉得,为了这么点事,大老远地在泰国设个中转站,是不是太折腾了?

其实这笔账算下来,非常划算。

首先,比亚迪泰国工厂的设计年产能是15万辆车,但目前工厂的生产线并没有满负荷运转,利用率还不到一半。

现在加上了给欧洲供货的订单,一下子就能让工厂的机器都开动起来,工人有活干,生产成本也能被摊得更薄。

比亚迪进军欧洲,泰国成跳板,市场前景广阔-有驾

再说了,这么想的不止比亚迪一家,像上汽名爵这些同样在海外有布局的中国车企,也都在考虑用类似的方法,来应对欧洲可能出现的贸易壁垒。

这已经不是单个企业的战术,而是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化竞争中,展现出的一种灵活和智慧。

那么,车是顺利运过去了,可欧洲的消费者认不认这个来自东方的品牌呢?

毕竟欧洲是汽车的发源地,奔驰、宝马、大众这些百年老店的根基深厚。

我们直接用数据说话,今年5月份的销售成绩单,可以说是相当惊人。

在欧洲16个主要国家,比亚迪的总销量再一次超过了特斯拉。

尤其是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五个欧洲最重要的汽车市场,比亚迪一个月就卖出了一万多辆,比特斯拉足足多卖了六千多辆。

我们一个一个市场来看。

在英国,比亚迪5月份的销量跟去年同期相比,暴涨了超过400%,一个月就交付了三千多辆车。

像海鸥这样的小型电动车,在伦敦、曼彻斯特这样的大城市特别受欢迎。

你想想,城市里开车,最头疼的就是堵车和停车,海鸥车身小巧,好开好停,再加上比亚迪独家的刀片电池,能跑400公里,日常通勤绰绰有余,还带智能泊车功能,简直就是为城市上班族量身打造的。

再看德国,那可是欧洲汽车工业的“心脏”,想在这里站稳脚跟非常不容易。

结果,比亚迪在德国的新能源车销量同比猛增了824%,连续两个月成为销量冠军。

德国人出了名地爱开车,尤其喜欢在不限速的高速公路上长途旅行。

比亚迪的汉DM-i这种插电混动车型就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平时在市区上下班,就用电,环保又省钱;到了周末想去远地方自驾游,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充电桩,直接用油就行。

这种“可油可电”的灵活性,精准地抓住了德国消费者的心理,销量自然水涨船高。

而在西班牙市场,比亚迪的销量更是达到了特斯拉的三倍,这已经说明了其产品的强大吸引力。

比亚迪进军欧洲,泰国成跳板,市场前景广阔-有驾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比亚迪的成功,绝不仅仅是靠泰国工厂这个“妙招”和产品的性价比。

能在欧洲这个高手林立的市场取得这样的成绩,背后是一整套深思熟虑、环环相扣的战略组合拳。

首先是彻底的“本土化”。

比亚迪不只是想把车卖到欧洲,而是要把根扎在欧洲。

2023年底,它在匈牙利投资建设了工厂,这是中国汽车品牌在欧盟国家里的第一个乘用车生产基地。

这意味着,未来比亚迪的汽车可以直接贴上“欧盟制造”的标签,从根本上解决关税和运输的问题。

此外,它还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设立了欧洲总部,负责销售、研发和测试,甚至还和当地的顶尖大学合作,共同开发下一代电动车技术。

这表明比亚迪是真心想成为欧洲市场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局外人。

其次是把供应链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国际海运的价格波动很大,运输时间也不稳定,这会直接影响到车辆的交付和成本。

比亚迪干脆自己下场,花了重金打造了一支专属的“海上舰队”,领头的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滚装船“深圳号”。

有了自己的船队,从中国港口发车到欧洲,时间可以缩短到25天,比行业平均水平快了将近一半。

这样一来,无论外界环境怎么变化,比亚迪都能保证自己的车辆可以准时、低成本地运到消费者手中。

最后,是在产品和渠道上的全面布局。

比亚迪很清楚欧洲消费者的喜好,在短短三年内就推出了10款针对欧洲市场开发的车型,从小巧的代步车到宽敞的家庭轿车,从纯电动到插电混动,覆盖了各种需求。

同时,它在欧洲核心城市建立了超过350家销售服务网点,让人们可以很方便地看车、试车、买车。

为了打消人们的充电顾虑,比亚迪还积极和欧洲本地的充电服务商合作,构建了一个覆盖家庭和公共场所的全场景补能网络。

所以说,比亚迪在欧洲的崛起,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全球化战略实践。

它用泰国工厂作为跳板,巧妙地应对了当前的贸易摩擦,又通过在欧洲本土建厂、搞研发、铺网络,进行长远的深度布局。

这不仅展现了中国企业的智慧和韧性,也为全球消费者带来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这已经不单单是一家公司的成功,更是中国制造业从产品输出向品牌、技术和标准全面输出转型的一个生动写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