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车的普及率达到一定水平,充电如今已逐渐成为消费者的烦恼,因为充电桩严重无法满足车主的充电要求,而充电桩运营商又反过来说他们被车厂和消费者坑惨,因此部分运营商选择套取补贴后就不管了。
据公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存量已达到4000万辆,充电桩数量达到2000万桩,从数字来看是完全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市场上存在许多僵尸桩,城市的充电桩可用率较高也只有85%左右,三四五线城市和乡镇则只有半数充电桩可用。
导致如此结果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汽车企业造成的,汽车企业的技术升级极为迅速,从2015年至今新能源汽车的快充技术升级迅速,早期充满电需要4小时,如今已可以做到半小时就能充满电。
此外各个车厂的快充技术不一,这也导致运营商的充电桩快充技术无所适从,而如果无法适配车厂的快充技术,导致车主充电时间过长,这会导致运营商的充电桩利用率大幅下降,收入无法覆盖成本。
给运营商带来烦恼的还有素质不一的车主,从网络视频就可以看到一些车主暴力拔插充电头,甚至一些车主充完电之后直接将充电头摔在地上,如果是下雨天这进一步增加了充电设备的损坏问题,从而增加了运营商的运维成本。
如今各个行业都已清楚,人力成本占比逐渐上升,而对充电桩这类服务行业来说,人工成本尤其昂贵,为了节省成本,不少运营商都大幅减少人手,或是将充电桩运维外包给第三方,运维远远跟不上损坏的速度,如此也导致了充电桩的完好率大幅下降。
对于运营商来说,他们都清楚一二线城市的充电桩收入较高、利润水平更高,毕竟这些城市的充电桩利用率高,这也是为何一二线城市的充电桩完好率高达八成以上的原因,毕竟这些城市的充电桩的收入超过了成本,运营商自然用心维护。
相比之下高速公路、三四五线城市和乡镇的充电桩利用率偏低。高速公路的充电桩大家都清楚,平时真没多少人用,使用率较高的是节假日,特别是一年的四个高速免费时段,然而仅靠节假日的收入根本不可能覆盖成本,运营商当然无心建设和维护。
三四五线城市和乡镇市场,这里的本地用户大多选择家用充电桩,毕竟成本更低,本地用户使用公共充电桩的比例很低,使用公共充电桩的多数都是外来用户,然而除了旅游城市,其他城市和乡镇的外来人员真的不大,充电桩利用率太低,运营商就更无心维护了。
为了赚钱,一些运营商就选择建设充电桩就是为了套取补贴的现象,据悉不少地方的补贴是一次性补贴,就是建设的时候给予一次补贴,之后就没有了,据悉某省对充电桩的补贴是交流充电桩按3000元/台、直流充电桩给予8000元补贴,一些运营商赚取的就是这部分补贴。
如此也就出现了一些运营商选择在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建设充电桩,甚至有些充电桩就建设在花坛里面,拿到补贴之后,公司就解散了大部分的人员,等考核期结束公司也很快消失,如此情况下这类僵尸充电桩就更多了。
这种现象在早几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曾出现,当时推出的新能源汽车续航极短、车质车况极差,车企当时就是为了套取补贴,补贴拿到后那批=新能源汽车就成为汽车坟场的一份子,当然那批企业也很快消失,这样的现象与如今的充电桩行业是如此的相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