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隐藏式车门把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工信部开始出手整顿。
5月8日,工信部官网发文,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根据标准化工作的总体安排,现将申请立项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予以公示,截止日期为2025年6月7日。
藏起来的门把手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各类新式汽车产品的丰富,消费者接触不同汽车的机会越多,越会感受到“开车门”是个技术活儿,甚至能找到“开盲盒”的感觉。在各类生活社交平台上,搜索“如何开某车门”,会看到很多被困车内外的“社死”瞬间,难倒大家的就是风靡车圈的设计——隐藏式门把手。这些门把手或按压,或触控,或感应,或自动弹出,虽然开启方式五花八门,但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藏起来。
这样做的最大初衷是降低风阻。新能源汽车行业独立研究员、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隐藏式门把手可以降低整车的迎风面积,大约减少千分之一的能耗,还可以让空气从车身侧面丝滑通过,从而降低风阻系数,这主要在高速情况下显现效果,城区路况基本不起作用。
某新能源车企董事长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隐藏式门把手能够有更好的风阻,并且整个车的造型会更科技”。该董事长介绍,当前,新能源汽车普遍采用的隐藏式门把手大概有三个种类,“弹出式隐藏门把手”应用的车型最多。还有“按压式杠杆隐藏门把手”,按下把手前端后,后部把手翘起,然后再拉开车门。但这两种隐藏式门把手,在冬天均有被冻住的痛点,车身表面结冰后,无法及时弹开。另一种则是以大众ID.7、小米SU7为代表的“半开式隐藏门把手”,把手下方有凹槽,不论车辆是否解锁,都可以直接拉到门把手。
新国标规范车门把手安全性
《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显示,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美观、科技感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市场上的车门把手产品呈现出工作原理、形式多样化趋势,在市场应用过程中问题也随之浮现:强度不足、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断电失效、夹手等,潜在逃生、救援风险。
除此之外,隐藏式门把手在冬季经常被冻上,位于北方的车主大多体会颇深,冬天冰雪漫天时,被冻住的隐藏式门把手令人抓狂,甚至能影响车主正常出行。
最令人担忧的是,当电动汽车发生严重事故,隐藏式门把手可能成为救援的拦路虎。门把手是否隐藏可能影响救援的效率,一旦车内人员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开启车门,车外救援就是唯一生路,但车外的热心人很可能不会操作开门,或者隐藏式把手的电机等部件损坏,都会给救援造成极大困难。
从救援逃生角度,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保证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从而进行救援及逃生活动;保证翻滚、坠落事故中,能够防止门把手的误作用,从而降低乘员跌落风险;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保证标志可见性,从而降低乘员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保证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
一位网友表示,家里老人打不开的门,都不是好车门。的确,门把手不是把汽车变成“围城”的枷锁,而是连接车辆内外的重要部件。同理,汽车设计不是自嗨、炫技的工具,而是链接产业和用户,沟通新技术与新需求的重要使者。
综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交通广播、ZAKER、界面新闻
来源:消费日报官方平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