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规挑战,充电桩江湖大变天?
新能源这两年是真的不消停。车还没全都跑上路,政策又加了一把火。刚进下半年,相关部门又甩出了重磅“指导意见”,直指大功率充电桩怎么建、咋用才最合理。更炸裂的是,文件里头首次点名咱车企自己建的大功率充电桩,以后基本得“无差别开放”,谁的车都能用。
别看官方这次没把话说死,但风向已经很明确。你之前苦心孤诣、自掏腰包搞的那一套专属服务,现在很可能要全体共享。这让不少靠充电“圈粉”的新能源车企着实有点懵:这不是让老子做嫁衣吗?
谁最拼?自建充电桩排行榜大曝光
说到充电桩,有几个车企真是拼命三郎。自从新能源市场热潮起来以后,什么理想、蔚来、特斯拉,堪称自建狂魔。三家牢牢占据榜单前三。
蔚来,真不愧号称“基建男神”。到现在为止,光是自家车主能用的充电站都建了五千多家,充电桩近三万根,几乎是理想的两倍。理想、特斯拉、小鹏、极氪,加上新秀昊铂和鸿蒙智行,这票新势力把排行榜全包了。
即便榜外,那些曾经叱咤燃油界的红旗、长安、奇瑞、北汽,还有合资选手大众、奥迪、通用,也都擂起鼓点搞起了自家充电网,不过规模小很多。
这些车企,除了数量差距,玩法也各有门道。蔚来常年被称为行业典范,他家80%的桩开放给了“邻居”,赢得了不少好口碑。小鹏也够意思,直接支持所有用户。理想车和特斯拉嘛,部分桩分阶段对外,只是顶配高压那几套,暂时还真只有自己人能爽到。
极氪最近也宣布要把自家充电服务向社会打开,这趋势像是雷阵雨来了谁都避不开。高端合资品牌没几个能幸免有的还在自保中,不过量太小,很难翻大浪花。
不过,第三方车主想借用别人家充电桩,操作环节还挺有门槛。光是下APP、验证、支付,几个折腾下来体验感打折,公共网络没全打通,多少还是有点局限。
这么理想反倒成了本轮“开放”风头下的易损户。大几千个高压桩,布局都是热门城市,然后技术壁垒高、前期烧钱大,本想做成自家纯电i6/i8的王牌。现在政策一推,压力已经开始传导过来了,未来很可能得提前和别人分享蛋糕。
至于极氪、鸿蒙智行这波选手,桩子开不开放影响虽然不会像理想波及那么大,但谁都不能赌官方会不会哪天变“建议”为硬规定。现在大家都还在观望,谁先让步都不好说。
有啥必要非自家建桩?
问题来了,干嘛这么多车企还在自己砸钱建桩?你别以为每家都热衷搞基建。
比亚迪和小米,新能源车“红人”,却压根没把公共充电桩列入企业规划。比亚迪有点布局但只针对商务车领域,小米连起步都还早,只给自家用户做家用桩。东风、长安、奇瑞、长城也都懒得自建,早就选择和第三方合作,靠大平台覆盖用户需求。
事实上,如今,全国特来电、国家电网这些玩家基本覆盖到全国各地。特来电手里运营着三十万根桩,管着三百六十个城市;国家电网也有二十万根,通高速如履平地。数量是有保证,体验也不算差,日常用用不成问题。
可关键在于,第三方充电站除了量大,往往面向市场杀价,拼的是普及和成本。不过,一到稳定性要求高或者上百千瓦的高功率充电,它们就有点力不从心了。你要是开着高端纯电,或是对充得快、用得爽要求高,一路找第三方桩还是会经常吃瘪。所以有条件的中高端品牌索性自给自足,这种服务本质是给品牌拉档次、给车主刷“面子”的。
你回头看看吉利、长安、奇瑞、一汽这些老牌势力,虽然大本营实力强,但自建充电网络都只做给高端新能源品牌用,压根不浪费给低端走量产品。这思路其实很明了,自己花大价钱搭地基,目的不是做公益,关键就是服务自家“高净值用户”,拉高品牌溢价。
开放后是不是就没动力自建充电网了?
那么,政策来了以后,车企还会不会继续自建充电桩?现在看的话,动力肯定弱了不少。
但有种东西不叫利润,而是“圈粉”。就像豪车提车必须仪式感拉满,交个车都要仪式感+烛光晚餐;高端桩就相当于你汽车圈的“VIP座”,服务细腻了,自家用户肯定粘性也提升了。
政策要求开放,不代表不能搞“差异福利”。积分兑换、品牌活动、优先权,说白了,谁先来谁优先,玩点小花样,用户体验照样能往高端走。不信你看看苹果、星巴克,会员权益玩得不就是这一套?只不过以后得手法讲究点,不能太明目张胆割韭菜罢了。
其实对很多品牌而言,联网、自主管理、优化平台数据,本身也是提升服务的另一环。你品牌搞这么多“软硬件”,不就是为了卡在用户心智里吹响“招魂”?只要成本可以承受,超充桩和网点百分百还会是高端新能源主流品牌的必备。
用户会不会是最大赢家?
大概率是的。政策往下推,开放程度变高,桩子不用互相“独占”,用户生活便利性会呈直线上升。
但现实总有点骨感。合作是合作,实际体验好不好,还得看APP做得是不是够简单、充电速度是不是真快、售后会不会掉链子。就像家门口超市变多了,你还是会选有服务、有积分、有熟人的那家。争着卷服务,争着搞优惠,到时候服务质量和品牌形象才是真的见分晓。
未来充电桩谁主沉浮?看谁敢下狠手
大趋势是政策越来越倾向一视同仁,但车企阵地还是分三六九等。新势力肯定最头疼,既想打造专属体验又怕蛋糕被分,“躺枪”是躲不掉的。传统豪华品牌紧随其后,服务和体验怎么升级,门道都得慢慢摸索。
倒是那些靠第三方合作养大的新能源品牌,高兴都来不及。想要啥有啥,既不烧钱又不用抢蛋糕,未来市场咸鱼翻身的机会或许真来了。
究竟哪些车企能笑到最后,谁的桩子能变成新一代用户刚需,可能不到最后关头都还留着悬念。新能源圈的“充电桩战争”,其实才刚刚开始。
越是到最后,比拼的就是:谁舍得投入,谁把用户当亲人,谁能做出真正好用好体验的产品。这不是一句“开放”能决定的,而是马拉松,也是品牌心思的持久战。
说白了,未来十年,充电桩还会像当年的加油站那样,无处不在。只是,这些桩背后,到底是谁的江山,谁才是真正的赢家还真得看胆识和远见。
---
“无差别开放”风雨欲来!蔚来、理想、特斯拉各出奇招,2025充电桩迎来大洗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