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此刻站在享界S9T的展台前,首先闻到的,或许不是新车内饰的“皮革芳香”,而是蹲守在一旁的“销量吊瓶”。30多万的旅行车,在中国路上本应是稀有生物,和穿西装骑单车的北漂一样,气质天然带点违和。可偏偏,有人执意要在满是SUV的丛林里,辟一块旅行车的庄园。这不是决策里的浪漫,而更像是一个理性的“犯罪现场”——你得靠一根推理的毛发,把动机捋顺。
余承东坚持要做旅行车,这故事背后,比大多数“硬核科幻”都真实。其实最初,北汽那边的意思很直接:趁着问界M9和尊界之间还有价格缝隙,再造台大SUV,让这个漏斗能把更多水装满。但对余承东来说,SUV这碗饭虽大,但再添菜已经无甚新意——毕竟鸿蒙智行在SUV领域,定位都快密不透风。如果你每道菜做的都是红烧肉,哪天总有顾客会怀疑你是不是只会做一道菜。尤其是自助餐想做到年销百万的规格,“一条腿走路”,终究跛。
“旅行车就像轿车的身体,SUV的肚子。”用外行能听懂的大白话,这就是其定义。说穿了:开着像轿车,装货像皮卡。这种长得“不是很中国主流”的车,活到2025年,在全国销量排行榜上还常年后十名,但在新版游戏规则下,却越来越像开局的“潜力股”。
鸿蒙智行的产品进化逻辑,直到今天还要感谢SUV当初的“投怀送抱”。问界M5、M7一炮打响,后来M8、M9顺着惯性豪赌,就是不断叠加“成功经验”的游戏。但这个路越走越窄。产品线(尤其是轿车)尴尬得像摆在桌上的冷剩菜:少,也没人夹。
据统计,2025年前8个月,鸿蒙智行SUV销量超过27万辆,轿车刚刚破2万。这已经不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而是直接变成站桩练武,风大能吹翻。你放眼国内市场,比亚迪的秦、吉利帝豪这些轿车卖得风生水起。大众、丰田、本田的灵魂,就是几款能卖几十年的轿车。全球大厂多半靠轿车站稳根基,只有你说轿车不用做,谁都听不下去。
说回旅行车。这种车为什么在中国曾经“水土不服”?一来,国人审美有它自己的执拗,二来,早期的旅行车用油车底盘改造,成色一般,售价死贵。但新能源时代来了,旅行车突然找到存在合理性。你仔细看现有的纯电轿车:因为电池组平铺,加上“四轮四角”的结构,前后悬迟早做短,车一长比例就失调——反正你走在路上,容易看着像只拉长了肚皮的青蛙。用黑色幽默说,这就是“电动青蛙危机”。
两条路可以救场。一种是强行加长车头,模仿油车比例,比如特斯拉Model 3、小米SU7,把电车做成油车形——这就像你明明开的是“红烧茄子”,非要做成“糖醋排骨”的摆盘,结果丢了茄子的灵魂还没讨好新客人。另一种,就是用旅行车的车顶和尾部设计来拉顺比例。极氪001、新小鹏P7,还有那种看着像“掀背大收纳箱”的车型,其实都在玩这种把戏,既填补了视觉缺陷,还顺带把后备箱空间撑大。
而对新能源车来说,风阻、续航、空间,都是旅行车的主场。轿车低风阻好跑远路,SUV装货有一手,旅行车兼得考虑。加上新鲜玩意儿——空气悬架,地盘挑高,烂路不怵,偶尔下地跑野也能抬的起头。唯一的bug,大概是过去买旅行车的,大多出于小众情怀;现在终于多了个理性理由——你说你家没地方装高尔夫包?家有狗没事时多拉两箱柚子?都能圆上。

走到这一步,用旅行车切入轿车市场,是一次理智且冒险的选择。因为纯做三厢轿车,华为这边已经尝过“上榜未遂”的味道:智界S7、享界S9,开发两次未爆,早知道再试就是重复论文查重;再试估计换题都难,于是换条“造型逻辑”赛道——旅行车成了现阶段的必选题。余承东自己大概率也知道,这种被逼出来的产品创新,如果还叫“冒险”,那更像是理性算账后的下注,而不是周五夜市上想买啥买啥的冲动消费。
我说得委婉点:在SUV领域内卷到快“同门相煎何太急”时,往外捅出一刀,不光可以分流现有资源,还能砌一堵长城,帮品牌提前试水轿车市场的玩法。毕竟,一家准备冲击年销百万的公司,如果还停留在SUV一个品类里玩,迟早会长江后浪顶前浪——你不主动离开舒适区,就是等着被后浪卷到岸上当沙堆。
写到这,不禁多嘴一句,“旅行车中国热不起来”这话,多半是被用来安慰没做的人。只要消费审美、技术平台、生活场景都在高速变化,谁是真赢家还真说不准。也许,将来有一天,当旅途中看到更多的家庭拎着狗、抱着娃、撑着帐篷挤进一台旅行车时,你也说不出究竟是生活改变了车,还是车给了生活新可能。
到底是市场推动创新,还是企业主动塑造消费“刚需”?或许,下一个百万销量破圈的契机,就藏在这台“特立独行”的旅行车里。你觉得呢?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