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安全标准从“分钟逃生”升级为“绝对安全”,行业迎来分水岭。工信部近日发布的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被誉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这项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首次将动力电池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纳入强制性要求。
新国标对动力电池安全提出了全面升级的技术要求。 其中最核心的变化是将热扩散测试技术要求从原来的“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报警信号”修改为“不起火、不爆炸,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意味着电池系统需要具备多层级热失控防护能力,触发单体热失控后,电池包或系统需在至少2小时观察期内无起火、爆炸现象。新国标涵盖了7项单体测试和17项电池包或系统测试,相比2020年版标准进行了全面升级。
测试方法更加严格:在针刺、外部加热基础上,新增内部加热片触发热失控方法,模拟电池内部短路等复杂故障场景。技术要求全面提高:不仅要求不起火、不爆炸,还要求报警信号之后5分钟内无可见烟气进入乘员舱。
观察期延长:要求电池系统触发单体热失控后,至少在2小时观察期内无起火,且所有监测点温度须低于60℃。这一变化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理念从“控制风险”转向“消除风险”。
新国标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直接针对大多数电池包布置于底盘的新能源车的安全隐患。测试方法为:30毫米直径撞击头,150焦耳能量,撞击3次。 测试后电池需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
仅允许离地间隙≥200mm的N类商用车豁免,乘用车全系纳入监管。针对超快充技术普及带来的电池老化问题,新国标新增了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
要求具备在15分钟内将电池从20%充电至80%能力的电池单体,在完成300次快充循环后,仍能通过外部短路测试,达到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这一要求确保了电池在频繁快充场景下的长期安全性。根据2024年2月对36家整车和电池企业的调研,78%的企业已具备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储备。
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等已率先布局符合新国标的产品。 宁德时代更是早在2020年就量产搭载第一代无热扩散技术的电池,提前6年满足新国标要求。广汽埃安2021年推出的弹匣电池,已实现装车百万零自燃的记录,提前五年满足新国标。
新国标设置了过渡期安排: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自2026年7月1日起执行,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有1年过渡期,最晚需在2027年7月1日前完成改造或退出市场。这一安排为企业提供了足够时间进行产品调整和技术升级。
新国标的实施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速低端产能出清。中小企业因技术储备不足、资金有限,可能面临较大压力,而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这将推动市场资源向头部集中,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目前近八成购车者将“电池安全”列为选购首要因素,超越续航里程和智能配置。新国标通过严苛测试保障电池安全,能够缓解公众对新能源车自燃风险的担忧。 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可关注车辆是否通过新国标认证,以此作为购车的核心参考要素。
新能源车保值率较低一直是行业痛点,目前纯电动车型3年保值率约45%。随着电池安全标准的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安全焦虑将得到缓解,有助于提高车辆保值率。王鹏认为,在续航能力和充电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后,再大幅降低新能源车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必将提升车辆保值率。
满足新国标要求可能需要企业加大在技术研发和生产设备升级上的投入,这可能增加成本。然而,专家指出,通过优化生产工艺、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新能源车能够在保持高标准安全性能的同时,依然具有价格竞争力。
新国标的实施标志着电动汽车产业从“能量密度为王”走向“安全性能为先”。霍虹屹表示,这一变化意味着行业从初期扩张、追求规模效应,步入质量红利主导的发展阶段。 头部企业将在“体系化安全设计”能力、“产品落地转化”速度和“品牌信任红利”三个维度拉开差距。
新国标还将加速固态电池等更安全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固态电池具有耐高温、不可燃、绝缘性好的特性,安全性能大幅提升,能够更好满足新国标要求。随着新国标的实施,电动汽车行业将从“续航竞赛”转向“安全竞赛”。 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可以将“通过新国标认证”作为核心决策依据。
行业专家余丰慧指出:“新国标不仅是技术标准的升级,更是行业生态的重塑。 当安全成为核心竞争力,真正注重研发与质量的企业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