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看起来干净又亮堂的扫地机器人,突然宣布要变身超跑,追问布加迪威龙谁才是真正的速度之王。这不是某科幻短片里的情节,而是追觅科技在今年8月28日高调发出的“造车宣言”。吃瓜群众纷纷围观,有人期待又一家“车圈小米”横空出世,有人看完只想继续扫地。我的职业习惯告诉我,所有故事的开头都很美,结尾一般不按剧本走。
有人问,再造一家小米汽车,你觉得有没有可能?我当然不能简单回答“有”或“没有”。事情要拆开看。想象一下自己是追觅科技的市场总监,面对董事会上“把门店改成汽车销售点”的宏伟蓝图,心里那些小九九,是否抵得住“梦想照进现实”的高温烤打?
小米汽车最近两年为何大受欢迎?行业分析师几乎都会提到两大卖点:“外观漂亮”和“加速快”。轿车也罢,SUV也罢,终端销量数据摆在那里,用户嘴里的核心诉求是颜值和速度。智能化、空间,听上去很重要,但在销售一线不是搅动消费激情的主力军。与小米车主聊过后发现,他们更像是冲着限量球鞋去抢购的买家:体验感很强,实际需求并不多。套用一句刑侦笔录里的常见话术,“小米汽车的护城河,并不是技术壁垒,而是审美+激情。”
所以一大拨企业都盯上了这个赛道,觉得自己有望像小米那样大杀四方。追觅科技的底气是什么?家电行业出身,主攻扫地机器人(是的,就是那个你脚一踢就掉出来的智能小刷子),但有“智能驾驶辅助算法”、有“高速数字马达”(每分钟能转20万圈),还有据说全球超6000项专利。硬件端不弱,而且人家自信满满,准备造“全球最快超跑”,打的就是速度之王的旗帜。
但从证据链来看,你很难不怀疑,中间是不是落了哪颗关键的螺丝。电动汽车市场有多卷?看最近两年,造车新势力如潮水进进出出,破产新闻从来不缺。国家不再新发造车资质,就是一道分水岭。道理很简单,再多专利、算法、马达,“自己造一个壳”也得有地方落脚,还要强健的资金流去填坑。如果你被迫选择收购一家濒死的车企,顺带继承它的债务,那本故事从励志剧便提早变身悬疑片。
我并不是不相信“跨界”能带来奇迹。只是看到追觅科技的方法论,多少觉得有点像“学霸型创业者”,把卷教科书的那套搬进现实世界。宣称不做0到1的冒险,直接借中国成熟的电动汽车供应链东风,这听起来很精明。“造车时间和成本能有效控制”、“6000家线下门店轻松变身销售点”,渠道和速度都规划得滴水不漏。但在车圈,计划赶不上变化。
我的同行们往往对“跨界造车”的持久力怀有天生的怀疑。前两年,同样做扫地机器人的企业“极石”也试图造车,现在基本销声匿迹。如果一颗马达或一套算法能解决所有问题,那比亚迪、特斯拉就不用每天还要为电机散热、续航优化愁秃顶了。一个黑色幽默的行业段子流传很广:“如果仇人很多,可以建议他们跨界造车”。这不是嘲讽,是现实给每个造车创业者浇的冷水。
再说追觅科技最自豪的6000家门店。扫地机器人的门店那点空间,“掏空”了能放得下超跑吗?如果真能实现大规模改造,那既是商业奇迹,也是物业奇迹。有点像在刑侦现场凭气味就断案:理论再完美,一地鸡毛洗不掉。
资金层面更没法开玩笑。无数造车新势力的故事都被债务压垮,最终只剩一堆注册信息和报废车辆。这家做家电的小巨头,到底能不能掏出足够的资金去填汽车领域的无底洞?从专业角度分析,市场复杂性远超家电赛道。尤其是售后、渠道、品牌塑造、用户口碑,每一环都是“死活不过”的关卡。
但也不能全盘否定这种尝试。在这个行业,如果没有疯子冒险,大家还在骂着油车。未来会不会真的跑出来一个“马达更牛逼的扫地机器人超跑”?不排除有黑马,但概率大概比你买彩票中一等奖还低一点——当然,总有人要试试。
这么多年来,看到太多企业“摸着小米过河”,有的渡到了新大陆,有的被一口吞进河里。无论是技术、资金还是品牌能力,造车之路从来没有“速成班”。追觅科技这次高调进场,是战略布局,还是资本炒作,尚未有实锤。但这个行业唯一的定律就是,没人能靠PPT卖车,最后都要看用户买不买账。
最后,抛个问题给你:如果你有一套独家算法、一颗世界最快的马达,和6000家门店,敢不敢把全部筹码押在汽车这个牌桌上?现实没剧本,风险和机会同在,剩下的路,只有造车企业自己去扫平。但愿路过的每一台扫地机器人,至少能帮他们把摔过的“坑”扫干净。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