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现在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大玩特玩电池技术了,那问题来了——谁才是真正的安全电池?我们都说新能源车是未来,讲究环保、节能,连跑得都远了,可要真说放心敢买、敢用,很多人其实心里还真是画个问号。为啥?旧闻新事不断,电池安全问题总是让人惦记上。
别的不说,这两年的事例就能把人吓一跳。
今年六月,贵阳一辆新能源车,进个停车场还能碰撞起火,弄得车主说八成是电池在开车路上给“磕了”。再看三月南京那一例,也是个新能源车子,湿滑的地面,操作失误,电池底部一查是撞瘪了,结果没两下子就冒烟着火了。去年八月惠州,更离谱,一辆二手新能源车因为电池热失控,直接带火烧了三台别的车还有一堆电动自行车。这些事故光听名头就瘆人,天知道下一个是不是自己。
咱们说说那些直接把事故带来的“罪魁祸首”:电池热失控、碰撞受损、充电故障、电气线路问题……这些都是新能源车主夜夜失眠的根源。电池作为整台车的命脉,受点刺激就闹幺蛾子,一不留神烧了个把车,可是谁受得了?
所以关于电池安全,业内头一讨论的无非就是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一个能跑得远,一个抗造能扛热。三元锂电池的优点是能量密度高,意思就是你同样一个电池包装得更小、装车轻便,电车跑得就远了。冬天也能顶住不掉链子;而磷酸铁锂电池,优点就是安全——热稳定性牛,哪怕高温也不怎么起火,耐用更是没话说,怎么用都抗得住,长时间开基本不会突然掉容量,终归便宜实用。
这个问题值得问一句:电池技术哪种才是安全第一?
其实也不是谁比谁高谁比谁低, 两边各自有优势,但说到底,技术终归是保障安全的手段,真正安全不是看材料灯泡大小,而是要看整套系统的设计和实际防护措施是不是到位。
刚好最近看到有个案例,领克10 EM-P这车,为自己设计了一整套“电芯+整车”的安全防护体系。要说宣传里最打眼的,无非是神盾金砖电池的那些极限挑战测试。他们不是嘴上抄参数,玩的是实打实把电池包带电上去,做“六大串行极端测试”,测试完了还啥事没有,直接拿证书收官。
这些测试都不是拍脑门想出来的,都是贴合车主用车场景。比如你开车经过高水位地段,盐泥浸泡48小时,电池包还是没漏没短路;再被大太阳晒上12小时,高温依然正常充放电,热管理和材料优化都玩得很实在。还有什么底盘刮底、撞路缘、刮井盖,城市里天天上演,实际就是检测车架、电池包结构够不够硬。真碰上了,铝合金框架、导热胶、结构胶、复合底板这些层层防护,确实让电芯安稳没事。
其实车主最怕的不是测试不过关,而是日常用车遇见意外没预案。你说像雨雪天司机一紧张打滑,我见过不少朋友就是碰一哈,结果电池底部穿刺,充放电再出点事就烧车了。所以电池包不仅要能防火防水,还得防撞防穿。
你想想以往传统车保护的是乘客舱,电池反正包在底盘下,全凭一层铁皮。现在电车时代,电池比命还贵,厂商要不多加心思谁敢买?像领克10 EM-P,A柱用2000MPa热成型钢,侧防撞梁还加强到了多腔体,能顶住大吨位冲击。车身防护点遍地开花,哪边来劲都能分散掉,一下子就让电池的安全性提升好几个档次。
还有一个被大家忽略的地方——四驱系统。很多传统四驱车都觉得自己稳,其实新能源车更需要。遇上复杂路况,雨雪交加、山路多弯,电机一解耦就能毫秒级响应,前后动力分配得当,不会出现空转打滑。别看这个细节,实际多少安全事故都因为打滑失控——本来没事,一下子碰了底,电池就遭殃。
说到安全,我就忍不住问一句:到底“安全”是不是只有这些大件在撑着?其实还有很多被大家疏忽的小地方。比如家里小孩坐车,车内饰一旦用料不环保,异味何止让人头疼,甲醛苯什么都出来了。又比如真皮座椅那些,看起来高端,实际上是不是亲肤抗菌?这些可都是影响安全体验的细节。
厂家做不到这一点,车主一买回去等于在家里安了个小型化学工厂,每天呼吸的空气,暴晒之后室内异味,摸到的表面,都是安全隐患。你说座椅、方向盘都不是事,但对家里有小孩天天用车的,那就是大事。真皮要抗菌,中控又好弄干净,这才是用心的安全守护。
说到这里,不得不再回头思考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安全电池?
有人说是物理结构的强化,有人说是化学材料的优化,有人强调智能管理系统能预警能断电。说到底这些都是一环扣一环,没有哪个环节可以掉以轻心。比如电池包密封加固了,但线路设计有瑕疵,充电过程电流波动,还是有可能危险;又或者底盘防护很强,热失控管理却跟不上,强攻硬守都得能抗。
新技术当然重要,材料升级、工艺迭代也很值钱;可真的要让车主觉得放心,厂家还得有点担当,敢用极限测试去验证每一个方案——而不只是吹个牛皮。像领克10 EM-P这种整车包电池、带电做极限测试,再上证书,这才叫踏实。
归根结底,未来市场是要给到用户什么样的信心?其实很简单:车主不怕复杂路况,不怕高温暴晒,不怕小孩在车里玩闹,也不怕电池包被磕碰。无论你选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材料再牛都得靠整车系统去兜底。安全不是数据好看,是用起来不闹心。
这几年新能源车电池技术天天升级,厂家恨不得拿出所有专利来比拼,但说到底还是得落地看真章。用户用车的场景越来越复杂,只有从电池本身、整车结构、防护细节、日常舒适全方位考虑,才是真的把安全变成底线。不用夜里睡不着觉想是不是车子会着火,不用犹豫买哪个品牌才敢放心。
或许未来不管哪个车企玩出什么高科技噱头,只有落到车主实际安全需求上,用严苛测试和持续技术迭代,为每一辆车的电池和整车贡献最大保障,这个道路才是真正的新能源安全出行。你花钱买车,买的不只是能跑能充,还要买到心里有底的安全。这样的技术和责任,才应该是每个车企努力的方向。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