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车辆“召回”,为何鸿蒙智行称“技术升级”,小米汽车却被说成“强制召回”?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事件的本质并非动作本身,而是公众与舆论的解读差异。从技术角度看,无论是鸿蒙智行对部分车型的远程系统优化,还是小米汽车因个别零部件潜在风险发起的用户通知式召回,本质上都属于企业主动履行质量责任、提升用户体验的正常操作。然而,一个被冠以“免费技术升级”的美名,另一个却被贴上“强制召回”的负面标签,舆论走向却大相径庭。
品牌形象与用户信任的长期积累,决定了危机应对的起点高度。鸿蒙智行依托华为在通信与智能终端领域多年沉淀的技术口碑,其每一次“升级”都被用户默认为“更智能、更安全”的代名词。即便涉及软硬件调整,官方一句“为提升驾乘体验”,便足以让用户欣然接受。这种信任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建立在多年产品稳定性与服务口碑的基础之上。
反观小米汽车,作为新晋造车势力,尽管拥有庞大的米粉基础,但在汽车这样高安全门槛的领域,仍处于“信任建设期”。当首款车型出现需召回的情况时,即便处理流程合规、响应迅速,也极易被放大解读。部分媒体与竞争对手借机渲染“首战即召回”,加剧了公众对新品牌质量控制能力的质疑。
话语体系的包装差异,进一步拉大了公众感知的鸿沟。鸿蒙智行多采用“OTA远程升级”、“功能优化”、“体验增强”等正向词汇,将问题化解于无形;而小米则严格遵循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规范流程,使用“召回”这一法定术语,虽体现合规性,却在传播上显得被动。一个在“讲故事”,一个在“讲流程”,高下立判。
但必须强调,从法规层面看,二者并无本质区别。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只要存在安全隐患或不符合强制标准的情形,企业均需向主管部门备案并采取措施。鸿蒙智行的部分远程修复若涉及安全缺陷,同样需纳入召回管理。所谓“技术升级”若规避了备案程序,则存在合规风险。
真正值得行业反思的是:用户要的不是话术,而是透明与担当。无论是叫“升级”还是“召回”,消费者最关心的是问题是否真实存在、解决方案是否有效、后续如何避免。过度包装可能赢得短期舆论,但唯有坦诚沟通、快速响应,才能赢得长期信赖。
结语: 在智能汽车时代,软件迭代频繁,硬件优化常态,“召回”不应再是品牌的污点,而应被视为企业责任感的体现。与其在命名上“内卷”,不如在透明度与服务效率上比拼。毕竟,用户最终会用钱包投票——为技术买单,更为真诚买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