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相信大家跟我一样,手机里、朋友圈里到处都是汽车大降价的消息,什么“4S店骨折价甩卖”,什么“新能源车比三年前还便宜”,看得人心里直痒痒。
感觉现在这个光景,要是不去车市抄个底,就好像错过了天大的好机会。
但咱们静下心来仔细琢磨琢磨,这事儿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车企们一个个都跟做慈善似的,亏着本卖车,这种好事能长久吗?
今天咱们就像街坊邻居唠嗑一样,好好扒一扒这热闹背后的门道,现在这波看似疯狂的降价,很可能就是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宁静,一场席卷全国的汽车大涨价,也许正在不远的前方等着我们。
咱们先来看一组数据,这数据不骗人,但看完心里可能会有点不是滋味。
就说咱们引以为傲的国产品牌比亚迪,技术实力强,市场卖得也好,但根据公开的财报分析,它卖出去一辆车,辛辛苦苦挣的净利润大概是九千块钱。
这还是在比亚迪自己掌握着电池、电机这些核心技术,成本控制得相当好的情况下。
再看看日本的丰田,人家卖一辆车,轻轻松松就能赚走两万六。
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理想汽车,靠着精准抓住家庭用户的需求,把“冰箱、彩电、大沙发”这套组合玩得明明白白,硬是把一台车的利润做到了两万以上,这说明人家找到了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多花钱的法子。
可除了这些少数派,大部分车企,尤其是那些不上不下的合资品牌,日子就难过了,据说有些燃油车卖一台甚至还要自己往里倒贴几千块钱,就是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不被淘汰出局。
您想想,一个行业里,绝大多数参与者都在赔钱或者勉强维持,只有极少数能赚钱,这种状态健康吗?
肯定不健康。
生意终究是生意,不是慈善,长期亏损的买卖没人能做下去,所以这场“赔钱赚吆喝”的狂欢,总有结束的那一天。
咱们再从产业链的上游往下看,汽车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是无数个零部件拼装起来的。
对于新能源车来说,最重要的那个部件就是动力电池,它的成本能占到整辆车的三到四成。
就在大家为车价打折欢呼的时候,一个很多人没注意到的信号出现了:制造电池的核心原材料,叫碳酸锂,它的价格已经从年初的低点悄悄涨了回来,报价重新站上了每吨12万元,比最低的时候翻了一倍还多。
这就好比做面包的面粉涨价了,你觉得面包还能一直便宜卖吗?
行业的龙头老大宁德时代,已经传出风声,准备要给电池包涨价了,幅度大概在10%。
这多出来的成本,最终会由谁来承担?
车企现在是咬着牙自己扛着,但能扛多久是个问题。
更现实的是,为了降低眼前的成本,各大汽车主机厂正在疯狂压榨下游的零部件供应商。
我听江苏一个做汽车压铸件的工厂老板说,现在主机厂给的采购价,比三年前疫情的时候还低,工厂的机器只要一开动就是在亏钱。
这种极限压榨,短期内看是降低了车价,但长期看呢?
要么就是零部件厂撑不下去倒闭,导致供应链断裂;要么就是大家集体反抗,一起涨价,这笔账迟早还是要算回到整车成本里去。
说到这,咱们再聊聊现在买车时遇到的各种“套路”。
车企为了把车卖出去,那真是想尽了办法,有些优惠听着很美,实际上里面全是门道。
最常见的一招就是“明着降价,暗地减配”。
比如说,某款豪华车,官方指导价一下子降了五万,听着特别有吸引力。
可你到了店里仔细一对比,就会发现,新款车把原来很受欢迎的座椅通风功能给取消了,那套音质很好的名牌音响也换成了普通牌子。
这哪里是降价,这根本就是用更便宜的配置卖给你一辆“缩水版”的车,你以为占了便宜,其实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永远没变。
新能源车企的玩法更前卫,比如某款新车发布时,价格确实便宜得让人心动,性价比超高。
但等第一批车主提到车才发现,一些更高级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想要用?
对不起,需要另外花钱付费解锁。
这就等于你买了一部新手机,结果发现打电话要按分钟额外收费,一个道理。
还有就是那些隐藏在合同细则里的陷阱,销售热情地告诉你这车能“综合优惠八万”,等你准备签合同了才发现,这优惠必须捆绑一个长达五年的分期贷款,算下来光利息就得好几万,比优惠的金额还多。
所谓的“终身免费保养”,也得先花个大几千买一份延保服务才行。
就连一些品牌引以为傲的服务权益,也在悄悄缩水,比如免费换电的次数减少了,逼得车主们只能半夜去充电站排队。
这些隐形的成本,在买车的时候很容易被忽略,但日后都会慢慢从你的钱包里掏走。
最关键的一点是,大家要明白,这轮价格战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消费者买到便宜车,它更像是一场残酷的行业“大清洗”。
通过惨烈的价格厮杀,把那些资金不雄厚、技术没特色、品牌力弱的玩家彻底淘汰出局。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一条街上原本有十几家面馆在打价格战,最后只剩下了两三家实力最强的,你觉得他们还会继续卖5块钱一碗的面吗?
肯定不会。
当竞争对手都倒下后,剩下的赢家们就会立刻把价格涨回来,弥补之前的损失,这在商业上叫做“报复性涨价”。
这个道理在手机行业已经上演过一遍了,想当年小米也是从1999元“交朋友”起家,现在呢?
高端机型也卖到了五六千。
汽车行业也是一样,等到这波价格战打完,市场格局稳定下来,剩下的几个巨头掌握了定价权,到时候可就不是我们挑车,而是车挑我们了。
别看现在宝马、奔驰、奥迪都在打折,等经销商网络重新洗牌,弱势品牌退场,那些主流豪华车型重新卖到五十万以上,并非不可能。
所以,综合来看,现在的车市确实充满了机会,但也暗藏着未来的风险。
政策方面,明年新能源车的购置税减免额度就要下调了,这等于直接增加了几万元的购车成本。
技术方面,越来越多像智能驾驶、卫星通讯这样的高科技配置开始装上车,这些研发成本和硬件成本,最终都会体现在车价里。
市场方面,行业洗牌结束后,垄断性会增强,价格自然会回升。
我们应该感到自豪的是,在这场全球性的汽车产业变革中,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凭借着强大的技术积累和全产业链的优势,不仅站稳了脚跟,甚至在很多领域实现了反超,这是我们国家工业实力提升的最好证明。
但商业规律终究是商业规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要有利润。
因此,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不能只被眼前的低价所迷惑,还是要理性看待市场,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和预算,做出明智的决策。
现在这种“买方市场”的窗口期还能持续多久,谁也说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