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行业的消息是真多。听说小鹏又上线一款增程SUV,名字挺长的,G7超级增程。你知道吗?官方说续航能撺到430公里,估算实际开起来可能只有不到400。其实我每天上下班那点折腾偶尔也会算算:要是能跑350公里不充电就算不错了。说实话,增程这玩意,跟买房还不一样,虽说都说看得见的未来,其实用起来你得考虑它的续航热度。
我曾经跟一位销售聊过这个事。他说:你看,纯电越开越喜欢,升个级,散热更好,续航也稳定。我当时心想,这话听着像是自家产品棒棒哒。但实际上,我心底有点疑惑:这么长的续航路数,背后是不是又有快充难题或者电池老化快的隐患?(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翻了下笔记——给车里那个司机朋友糊弄的简易手册——说到2019年出的那款某国产车,续航400公里,充满电也要4小时开始,慢充效率低得让人心烦。这次小鹏的430公里估算,是在理想条件下测试的。你问我,真实体验差多少?我感觉,日常用的场景里,差个大概10-15%,也就是说实际能跑380到390公里。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竞争车型。有个东风的SUV,说续航也是400公里,但它搭的那套增程系统,跟小鹏的比起来,技术成熟度还差点意思。人家用的人工智能调校,能主动控制油门动力输出,感觉比小鹏的更聪明。你不觉得,所谓超级增程,可能是开发者打的高大上标签,实际用着还是差点意思?(这段又要自我纠正:其实我之前过度关注续航干货,忽略了一点——技术的成熟与智能。)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增程系统究竟有没有安全隐患?我记得之前那个厂商传出过几次软件bug,一度让人心里打结。因为,增程本身,要保证可以随时启动以及油电平滑转换,就像煮粥一样,要掌握火候。其实研发那边,精细调试的次数多到爆,供应链也很掺杂。有点像炒菜,每个环节都要兼职,在某一个工序出错,煮出来的就不好吃。
讲到底,增程车并不是万能。其实我还在琢磨:消费者买这个,就是想解决续航焦虑罢了吧?但问题来了,真的能期待它长时间可靠么?毕竟,电池管理系统(BMS)在关键时刻起到决定作用,我刚才翻了个相册——车后备箱里面的那箱备用油,其实就是安全感的象征吧。车子关闭时那一瞬,看到油缸还在静静躺着,小小的担心,偶尔会冒出来:是的,我知道微动开关的压力感应差点意思,但就是没有绝对的把握。
我还闹不清,是不是纯电动短期内压不住油车的需求?抛开政策带来的压力,咱们自己用车考虑,价格上CPU的升级、油耗的平衡,哪个更划算?你问我,百公里油耗大概在8升左右,粗算下来,油钱成本安稳229元(这段数据估算,体感)。再加上,新能源车要考虑的,除了续航外,还得看补贴、政策,如果没有补贴,买个车是真的贵,心里还纠结。
我刚才翻了个天气预报——实际上就是朋友圈里看到一个老友评论,小鹏的增程技术还在摸索中。等它更成熟,总会有点技术突破吧?另一边,供应链的变数也多,像我认识的小工,现在零件真难买,特别是控制板,涨价快得我都想放弃做点备货。这让我更实际一些,真的能在大规模生产里保持技术稳定?还是只是暂时的光辉?(这段多半猜测,没细想过)
优秀的产品总会有那么一道环保门槛。在研发时,他们要考虑减重怎么设计,电池如何减碳排放,其实这也不是无中生有,只是用料更讲究、技术更细致的事。像我就想:如果增程用的油,能做到子弹头油低碳入库,未来或许还能更靠谱一点。
我最后琢磨到,科技不断升级,玩意儿也越变越像样。但真正的难点,还是用车场景的适应。像我那邻居,平时上下班,跑个几十公里,根本不需要什么超长续航,他要的是快充或省油。反过来说,小鹏G7的长续航,真能改善普通人的出行体验吗?或者只是让豪华香点,装点门面?有时候我就想:开车最重要,除了技术打底,还得是真实的感受。
这事说到这里,我还在琢磨:这样的超级增程系统是不是未来电动车的常态?还是只是一时的噱头?在我看来,技术升得快,但用车的感受才是王道。你有没有试过那种开着新车,觉得它像我们家的一员,又或者,觉得它还差点味道?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前卫技术,最终都得靠日常的细节去证明?而那些超级续航背后,究竟藏了多大技术战?或者我只是把它看得太深?——真想知道,惯用稳定的油耗,还是会被长续航骗得迷迷糊糊。
留个悬念吧,下一次买车,我会不会更偏向于实际用得上的那款?还是会被记忆中的续航魔法忽悠?
毕竟,车门一关,那一瞬的细腻感觉,才是最真实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