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自行车运动在3月31日迎来重要消息,环法自行车赛主办方ASO公布了今年7月参赛的23支车队名单。
与往年相比,这份名单里藏着不少新鲜事,既有新面孔出现,也有老牌车队的战略调整,让全球自行车迷们提前感受到夏日赛事的火热气息。
今年的环法赛事定在7月5日至27日举行,参赛车队数量比去年多了一支。
按照国际自行车联盟(UCI)的新规定,所有世界巡回赛级别的18支车队自动获得参赛资格,另外还从二级车队里选出排名前两位的乐透车队和以色列-博泰车队。
最引人注意的是三支获得外卡资格的二级车队:道达尔能源车队、Uno-X车队和首次亮相的帝舵车队。
这支瑞士新车队的加入,让很多车迷想起十年前英力士车队横空出世的场景,毕竟他们的管理层里有前世界冠军车队的资深教练。
车手阵容方面,虽然帝舵车队还没公布完整名单,但已经确定有两位明星车手加盟。
34岁的法国名将阿拉菲利普将披上新战袍,这位拿过两次世锦赛冠军的"突围之王",去年在快步车队表现平平,今年转会或许能重振雄风。
另一位是25岁的瑞士车手西尔希,四年前他在环法赛场上勇夺敢斗奖的场面还让人记忆犹新。
有资深教练分析,这对老少组合可能采用"西尔希主攻平路赛段,阿拉菲利普负责山地突围"的战术。
赛事规则的调整也值得注意。
UCI今年把三大环赛的外卡名额从4个增加到5个,这让环法能够多邀请一支二级车队。
不过主办方ASO显然有自己的打算,他们没把多出来的名额全用在环法,而是给其他赛事留有余地。
这种分配方式在业内引发讨论,有人认为这是平衡商业利益和竞技公平的折中方案——既让新车队有机会亮相,又不让传统强队感到威胁。
说到传统强队,今年世巡车队的名单里藏着不少行业信号。
像阿斯塔纳车队名字里突然出现的"XDS",其实是他们新签约的中国自行车品牌赞助商;荷兰邮政车队冠名商换成了生鲜电商平台Picnic;法国阿尔凯亚车队名字里硬塞进的"B&B酒店",其实是家濒临破产的连锁酒店。
这些细节暴露出顶级车队拉赞助越来越难,有些车队甚至需要同时挂四五个赞助商名字才能维持运营。
不过也有财大气粗的车队继续称王称霸。
红牛-博拉车队刚以破纪录的价钱续约斯洛文尼亚巨星波加查,据说三年合约总价超过2500万欧元,这相当于普通车手整个职业生涯的收入。
荷兰的维斯玛车队则保持着"科技狂人"本色,他们给三位主将开的工资,抵得上某些车队全体队员的薪资总和。
阿联酋航空车队继续展现中东土豪作风,光是给主力车手配备的备用自行车,每辆造价就超过1.5万欧元。
比起这些豪门车队,二级车队的生存之道更显艰辛。
以色列-博泰车队今年带着两位老将出征格外惹眼,38岁的英国车手弗鲁姆和33岁的法国人巴代都是拿过环法总冠军的传奇人物。
虽然体能比不上年轻选手,但他们打算用经验弥补差距。
车队经理透露,两位老将的主要任务是带领新人,顺便在个别赛段冲击好成绩。
这种"传帮带"的策略能否奏效,还要看七月的实战检验。
就在环法名单公布后不久,环意大利赛也亮出了自己的参赛阵容。
同样23支车队的大名单里,最让人意外的是乐透车队的选择——这支比利时老牌劲旅主动放弃环意大利,集中精力备战环法。
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和他们去年在环意成绩惨淡有关,与其分散精力,不如专注冲击环法的单站冠军。
替补登场的是四支外卡车队,包括首次亮相的瑞士Q36.5车队,这家以高端运动服装闻名的品牌,显然想通过自行车赛事打开更大的市场。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今年观赛有几个特别看点:首先是器材升级,所有车队都用上了最新的12速电子变速系统,据说换挡速度比去年快0.3秒,这在冲刺时刻可能就是决胜关键。
其次是天气因素,由于巴黎奥运会临近,法国气象局预测七月可能出现异常高温,这对需要连续骑行21天的车手们将是严峻考验。
最后不能忽略商业因素,各车队车衣上密密麻麻的赞助商标志,记录着自行车运动在疫情后的缓慢复苏。
车迷们已经开始盘算观赛计划。
住在巴黎的张先生早早订好了最后赛段的观赛位,他特别期待阿拉菲利普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冲刺表演。
来自南京的大学生小李则更关注中国元素,除了阿斯塔纳车队的XDS自行车,她发现荷兰邮政车队的新冠名商Picnic正在开拓亚洲市场,说不定哪天就能在国内超市见到这个生鲜品牌。
随着各支车队进入最后备战阶段,自行车论坛里的讨论越来越热烈。
有人制作了"环法十大危险下坡路段"的科普视频,有商家推出仿制版彩虹衫(世界冠军专属战袍)的亲子装,还有旅行社推出"环法观赛+葡萄酒庄体验"的打包产品。
这场延续百年的体育盛宴,正在用现代方式连接更多普通人的生活。
赛事组织者也没闲着,ASO宣布今年将在全球50多个国家进行4K超高清直播,还在关键赛段设置了360度全景摄像头。
最有趣的是他们和某导航软件合作,推出实时赛道路况查询功能——如果观众想去现场观赛,能提前知道哪个山头容易堵车。
这些创新举措,让百年环法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机。
不过也有车迷担心商业化过度的隐忧。
住在里昂的退休教师皮埃尔就抱怨:"十年前路边观赛完全免费,现在好些观赛点要收10欧元入场费了。
"确实,随着赛事运营成本上涨,组织方不得不在商业化和传统体验间寻找平衡。
但无论如何,当七月的阳光洒在阿尔卑斯山间,当车手们的身影如彩色洪流般掠过薰衣草花田,属于自行车运动的热血与浪漫,依然会在每个观众心中激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