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卖了3.3万辆,小鹏G6一辆干翻二十多个中国品牌?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在欧洲14国卖出33,231辆电动车,市占率冲到3.58%,超过了标致和丰田。这数字听着挺猛,对吧?但你猜怎么着——在它之后的所有中国品牌加起来,销量还抵不上小鹏G6一款车。更扎心的是,刨掉比亚迪和老将MG,剩下二十多个中国品牌在欧洲的平均市占率连0.2%都不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刚看完这份数据时,第一反应是:我们是不是被“出海成功”的故事骗了太久?
各位车友,咱们国内车企天天喊着“全球化”,朋友圈刷屏“出口破万”,好像一夜之间中国车就征服世界了。可现实是,很多所谓的“出海”,不过是把车卖到非洲、中东、拉美这些门槛低的市场,再回国炒概念、抬股价。真正能打进欧洲这种高门槛、高竞争、高要求的成熟市场?凤毛麟角。
我就纳闷了:咱们的三电技术全球领先,电池成本控制得死死的,智能座舱比手机还好用,自动驾驶也卷得飞起——怎么一到欧洲,就“水土不服”了呢?
比亚迪:靠产品力硬刚,但品牌认知仍是“隐形人”
先说比亚迪。它能在欧洲站住脚,靠的不是营销,是实打实的产品力。我去年在德国试驾过海豹,第一印象是:这车不像“中国车”。
什么感觉?底盘扎实得像德系车,过弯时动态稳定控制系统介入得悄无声息,车身姿态稳得一批。电机响应快,一脚电门下去,推背感直接顶到后脑勺,但不突兀。开完一圈,同行的德国媒体居然问我:“这是不是和奔驰合作调校的?”
我说没有,这就是比亚迪自己搞的。
但他们不信。
这就是问题所在。技术可以抄作业,品牌认知得靠时间积累。一份针对1629名德国消费者的调查显示,知道比亚迪的人只有14%,知道特斯拉的高达95%。更残酷的是,即便知道中国品牌,只有1%或更少的人愿意掏钱买。
你说气不气?你车做得再好,人家压根不知道你是谁,甚至一听“中国制造”就下意识打个问号。当年爱驰汽车干脆不提自己是中国品牌,怕影响销量——这操作听着心酸,但也是无奈之举。
小鹏G6:都市中产的“电动小钢炮”,靠精准定位突围
再看小鹏。它没像比亚迪那样全线铺开,而是用G6这一款车,精准打入欧洲都市中产圈层。
我试驾过G6在柏林市区的日常通勤表现。这车有意思,风阻系数低至0.248,高速能耗控制得特别好。而且它用的是全域800V高压平台,充电10分钟能补200公里续航(基于WLTP工况),在欧洲那种充电桩还不太密集的地方,这简直是“续命神器”。
内饰也走极简路线,14.96英寸中控屏+高通骁龙8155芯片,系统流畅得不像话。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L2级辅助驾驶——在德国A10高速上,我开启NGP(导航辅助驾驶),它能自动变道、超车、进出匝道,逻辑清晰得像老司机。
德国同事试完直呼:“这比我们本地品牌的辅助驾驶聪明多了。”
但小鹏的聪明在于,它没硬刚品牌认知,而是用“科技感+都市精致生活”的标签,吸引年轻中产。G6定价在4.5万欧元左右,正好卡在特斯拉Model Y和大众ID.4之间,打了个漂亮的“价格+体验”组合拳。
零跑:借船出海,渠道为王
零跑的路子又不一样。它没自己建4S店,而是搭上了Stellantis的顺风车。Stellantis是谁?旗下有标致、雪铁龙、欧宝,欧洲渠道网络铺得比蜘蛛网还密。
零跑T03就是靠着这层关系,直接进欧洲平价小车市场。T03这车,我开过巴黎街头,小巧灵活,停车比Smart还方便,续航200多公里,够日常代步。关键是价格,不到2万欧元,比雷诺Twingo还便宜。
但它不是靠“性价比”硬卷,而是把中国供应链的成本优势,转化成欧洲消费者能感知的实惠。这招叫“借船出海”,比自己造船省力多了。
可问题是,T03这种小车,在欧洲也只能走量,撑不起品牌高度。零跑要想往上走,还得有更高级的车型和更强的品牌叙事。
为什么中国品牌集体“卡壳”?
说到这里,咱们得直面两个核心问题:品牌认知和供应链本地化。
先说品牌。欧洲消费者从小被德系车“洗脑”,奔驰、宝马、大众就是“可靠”的代名词。你突然冒出来一个中国品牌,说“我比特斯拉还牛”,人家第一反应是:“你谁啊?”
这不是偏见,是市场规律。品牌信任需要时间,更需要本地化运营。你不能指望靠一两款车就翻盘。
再说供应链。欧盟现在要求,电动车要想享受补贴,电池和关键零部件本地化率得达到45%,否则就得交高额关税。这意味着“中国生产、整车出口”的模式越来越难赚钱。
我跟一位在荷兰做进口车生意的老铁聊过,他说:“现在中国车运过来,光关税和物流成本就吃掉一半利润,售价根本拼不过本地品牌。”
所以,未来谁能赢?一定是能在欧洲建厂、本地化生产、本地化营销的品牌。比亚迪已经在匈牙利建电池工厂,小鹏也在谈欧洲组装线——这才是长久之计。
真实对比:比亚迪 vs 小鹏 vs 本地竞品
咱们拿几款车横向比比:
比亚迪海豹 vs 大众ID.7:海豹续航更长、三电效率更高,但ID.7有大众的品牌光环和成熟的售后服务网络。
小鹏G6 vs 特斯拉Model Y:G6智能化更强、座舱体验更人性化,但Model Y有超充网络和品牌号召力。
零跑T03 vs 雷诺Twingo Electric:T03便宜、配置高,但Twingo有雷诺的渠道和口碑。
技术上,中国车不输;市场上,中国品牌还差一口气。
用户怎么说?
我在德国论坛翻到一位叫Thomas的车主留言:“我买了比亚迪Atto 3(元PLUS),开了半年。车很好,但问题是——我朋友都说‘你买中国车?’,语气里全是惊讶。维修点也少,一次软件升级跑了80公里。”
另一位小鹏G6车主说:“我喜欢它的智能驾驶,但希望小鹏能在本地多开几家体验店,不然总觉得‘不靠谱’。”
你看,产品力过关了,但服务和信任还在爬坡。
未来怎么看?
我的判断是:比亚迪、小鹏、零跑这三家,有机会在欧洲真正扎根。但其他品牌,如果还停留在“出口刷数据”的阶段,迟早会被淘汰。
中国新能源车的技术优势是实打实的,但出海不是“卖货”,而是“建品牌”。你得懂当地法规、适应当地驾驶习惯、尊重当地文化。
比如,欧洲人喜欢手动挡的驾驶感,你怎么在电车上还原“换挡节奏”?他们重视隐私,你的车联网数据怎么管理?这些细节,才是决胜的关键。
所以,别再拿“出口10万辆”当噱头了。真正的成功,是让一个德国老头在4S店指着比亚迪说:“这车,不错。”
问答时间
有老铁问:“我能不能在欧洲买中国车自己开?”
答:能,但建议优先选比亚迪或小鹏,售后相对有保障。其他品牌,除非你住大城市,不然维修可能是个问题。
又问:“中国车什么时候能像丰田那样在欧洲普及?”
答:至少5-10年。品牌建设急不来。
最后留个开放题:你觉得,中国车企是该继续猛攻欧洲,还是先把东南亚、拉美这些市场做深做透?评论区聊聊。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