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车展布置已经结束,工作人员打着哈欠收拾展板。新贴上去的价签格外刺眼,“全新问界M7——27.98万起”,在洒了一地的廉价展览光下,有人停下脚步多看了两眼,嘴里嘀咕着:“不是说车市都在降价吗?这家伙反着来,还能卖得动?”空气里有点油漆味,舞台背后,是现实的烟火气和数字之间的对峙。
假如你正在看着存折试图决定换什么车,遇到个涨价的不禁要问——为啥别人降这家伙涨?是割韭菜还是有真本事?“涨价”这词儿,让人心跳加速的概率不比零百加速差。可别急着扣帽子,一台车子能不能值这个价,通常没法靠一张“配置表”说了算。
单说数据,老款问界M7轴距两米八二,新款直接改成三米零三。对车不感冒的读者,此举就像住惯12平方米的蜗居,突然被通知可以搬进17平米的楼房,还有水管热气这些配置跟上了。“空间改动”这事,于中国家庭在乎的那点车内‘仪式感’,杀伤力远超配置单里的一堆参数。
但厂家的算盘从来不怕人戳穿,问界M7的这次升级,怎么看都有点M8的青春版意味——连侧面线条都学起大哥来。比M8短7厘米,价格却便宜8万。关键配置对比下来,安全气囊、座椅舒适性一致,动力还更好点,身材小体重轻,谁家不想自家孩子长大不胖还聪明?
台面下的较量更讲究,市场乱象的本质,是一场关于排位、降维打击、成本分解的智力游戏。这次问界M7的主要加价点,在于它没有给你配空气悬挂(那是M8才有的),三电架构也只给了400伏(花小钱办大事),智驾方面入门款不带激光雷达。这就像点菜没要鲍鱼翅燕窝,但招牌菜还在,满足嘴瘾之外又减轻了钱包负担。
说问界M7“减配”,有点冤。它其实在打下一盘大棋:高配给你大杀器(高阶版ADS4,192线激光雷达+一堆传感器),低配也不挨刀——行业首发舱内激光视觉。目标很清楚:制造“比纯视觉更强的城区智驾”这种性价比错觉。别小瞧这东西,目前市面上不少家还在搞高速NOA,城区场景都得未来“OTA见”,用户体验是压着预算和厂牌名气双轨道同比赛跑。
官方宣传的识别障碍物能力,总有点像侦探小说写案情,“桶、纸箱、水马、三角牌”等路障全能盲认。夜间环境下识别力还明显提升。理论上说,走夜路不打磕绊,这对于跑路加班狗或者时常夜归的司机来说,确实有点诱人。所以你会看到新M7入门款也能选配城市NOA辅助,摆出了“跟理想L8、小鹏G9比我不虚”的架势。小鹏主打纯视觉方案、理想虽有激光雷达但NOA局限于高速,问界M7则扛着“又有城市,又有高速,还给大空间”的三面红旗。
这里其实就是车企最有意思的分歧点:配置表只是标价单,体验感才是生意经。厂家少给点硬件,也许是在赌大模型算法升级能补上肉眼识别的盲区,也可能是为了用更低的成本铺市场,等有钱了再出一波“旗舰智驾”镰刀。
说到这儿啊,作为职业病患者我转换下视角。如果我是普通消费者,我不会急着掏钱,也不会一棒子打死“涨价就坑人”、“跳水就捡漏”。现实世界里,大多数配置卖你并不是用来用的,就像很多人买带按摩座椅的沙发,最后还是坐在小板凳上剥瓜子。什么是“划算”?其实只有两种答案:一种是你真用得上,另一种是你真觉得开心。
再哔哔一下车市这几年上演的“神仙打架”:许多品牌降价拼到眼红脖子粗,问界这一波“逆势涨价”,表面像逆潮流,但回头看增配实际内容和市场定位,是稳了一把中产焦虑。“涨价”其实是在赌大部分人能识别出家用空间、智驾体验、品牌溢价之间那个最舒服的平衡点。商家没打价格战,但刀法确实精准到菜板的筋膜没浪费一块。
论“值不值”,每个人心里都有把尺子。车这个大件商品,关乎面子、家庭、还有梦,同样的配置、价格和体验在不同人眼里观感差异堪比夏天和冬天。涨了三万块,多了空间和点科技,少了点高端底盘和最顶配传感器,能不能掏心掏肺,说白了,还是你自己懂不懂自己的真实需求。
拿我的话说——选择车就像破案,有时线索太多反而迷了眼。案子破不破、凶手是不是你想的那个人,不全靠证据,更多靠你敢不敢承认自己的“动机”。问界M7这盘棋下得够精,把尺码、体验、噱头、性价比揉成了一把好刀,你说值不值,没人能斩钉截铁给裁决,倒是很想问问屏幕外的你:降价和涨价,哪个更符合你选择产品时的心理预期?到底是“省钱买来安心”,还是“愿为新体验付溢价”?你能看清楚自己站在案发现场什么位置吗?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