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美国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说的是一个特斯拉车主把特斯拉给告了,原因是他花大价钱买的那个“完全自动驾驶”功能,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FSD,根本就用不了,感觉像是买了个空气。
结果你猜怎么着?
这位车主还真就打赢了官司,特斯拉不仅要退钱,还得额外赔上一笔,这事儿在车主圈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消费纠纷,它可能牵扯出特斯拉多年来一个巨大的承诺漏洞,也给咱们所有关注智能汽车的普通人提了个醒。
事情是这样的,这位车主名叫马克·多宾,家住美国华盛顿州。
他可不是那种故意找茬的人,相反,他算得上是特斯拉的忠实粉丝,出事的这辆2021款Model Y,已经是他和他妻子买的第三辆特斯拉了。
他之所以对FSD这个功能特别上心,背后还有一个挺让人同情的原因。
他的妻子得了一种退行性疾病,行动越来越不方便。
多宾听马斯克把FSD吹得神乎其神,好像车子马上就能自己开车接送人,他觉得这简直就是未来的希望,能极大地改善妻子的出行问题。
于是,他心怀期待地多花了一万美元,折合人民币差不多七万多块,选装了这个FSD套件。
可是,车买回来之后,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他发现,想用上这个所谓的FSD功能,可没那么简单。
特斯拉搞了一个叫“安全评分”的系统,你必须开车开得像个模范司机,比如不能有急刹车、急转弯、跟车太近这些行为,连续一个星期都拿到满分,才有资格获得使用FSD测试版的权限。
这就好比你花钱买了一张电影票,到了电影院门口,工作人员告诉你,你得先通过一个关于电影知识的考试,考过了才能进去看。
最关键的是,当初买车签合同的时候,销售可没提过还有这么一道坎。
多宾觉得这太不合理了,我花钱是来享受服务的,不是来接受考核的。
更让他失望的是,就算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通过了考核,能用上这个功能了,它也远远达不到“完全自动驾驶”的水平。
开车的时候,你的手还是不能离开方向盘,眼睛也得时刻盯着路面,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这跟马斯克宣传的,你可以在车里看书、睡觉,让车自己开到目的地的美好景象,完全是两码事。
这感觉就像你点了一份“佛跳墙”,结果端上来一碗粉丝汤,味道还行,但它根本就不是那个东西。
多宾不是唯一一个有这种遭遇的人。
全世界有几十万车主都为这个听起来很美的“未来功能”掏了钱,价格从几万到十几万人民币不等。
但是想让特斯拉退钱,那可比登天还难。
特斯拉的合同里写得很清楚,有纠纷不能上法庭,只能去搞“仲裁”,这个过程又费时间又费钱,一般人折腾不起,最后大多只能自认倒霉。
但特斯拉这次碰上了一个硬茬。
这位多宾先生,他自己的职业就是一名律师,而且专门就干仲裁这行的。
在跟特斯拉来来回回沟通了一年多,对方就是不给解决之后,多宾决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直接把特斯拉告上了仲裁庭。
仲裁听证会上的情景据说相当有戏剧性。
特斯拉那边派来了两个律师,还带了一位技术专家来当证人,阵仗不小。
可是在多宾这位专业律师的盘问下,特斯拉的阵脚大乱。
那位技术专家在法庭上承认,他事先没有检查过多宾先生的这辆车,没看过车的行驶记录,甚至连这车上到底装没装FSD系统都不确定。
面对多宾提出的,为什么“安全评分”系统没有提前告知消费者,以及为什么FSD功能与宣传严重不符等核心问题,这位专家基本上是一问三不知,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最后,仲裁员做出了裁决,认为证据非常充分,特斯拉卖给多宾的这个功能“无法运行、无法操作或不可用”。
判决特斯拉必须退还那一万美元的购车款,还得加上利息和税款。
更有意思的是,因为是特斯拉在合同里强制要求走仲裁程序的,所以这次仲裁产生的将近八千美元的费用,也得由特斯拉承担。
这么一算,特斯拉为了不退那七万多块钱,最后里外里搭进去差不多十三万多人民币,真是丢了面子又亏了里子。
这场官司的输赢,揭开的其实是特斯拉一个长达近十年的老问题。
早在2016年,马斯克就公开宣布,以后生产的所有特斯拉汽车,在硬件上都已经为完全自动驾驶做好了准备,未来只需要通过软件升级就能实现。
这个饼画得非常大,也让特斯拉的品牌充满了科技光环。
当时车上用的是HW2.5版本的硬件,后来升级到了HW3,马斯克信誓旦旦地保证,HW3硬件绝对能支持FSD。
然而,时间一年年过去,承诺却迟迟没有兑现。
等到2023年,更新一代的HW4硬件都开始装车了,几十万花了钱的HW3车主们等来的FSD,依然只是一个需要时时监控的“测试版”。
后来,马斯克终于承认,由于技术限制,HW3的硬件其实无法支持最终的、真正的完全自动驾驶功能。
这就等于直接告诉那些老车主,你们当初花钱买的那个梦想,在你们这辆车上,是实现不了了。
那怎么办呢?
给这些车主免费升级到HW4硬件吗?
马斯克说,这在经济上不划算,太贵了。
那退钱呢?
如果给所有人都退钱,那将是一笔高达几十亿美元的巨款,特斯拉恐怕也承受不起。
所以,特斯拉就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升级也难,退款也难,只能一直拖着。
多宾的这个胜诉案例,就像是在这堵僵局的墙上,凿开了一个口子。
它用法律的形式告诉大家,消费者为“期货”产品买单,如果这个“期货”一直交不了货,甚至被证明根本就交不了货,那么消费者是有权要求退款的。
这件事对我们国内的汽车市场也很有启发。
现在我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得非常快,像华为、小鹏这些企业,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表现非常亮眼,尤其是在城市道路的辅助驾驶功能上,很多方面已经做得比特斯拉更好了。
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的企业普遍要更务实一些。
他们很少去宣传一个十年八年后才能实现的遥远梦想,而是更专注于把现有的技术打磨好,让消费者今天花的钱,能立刻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功能和体验。
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做法,和特斯拉那种先用一个宏大的概念把钱收了,再慢慢去实现,甚至最后发现实现不了的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说到底,科技公司的创新和梦想值得鼓励,但不能把消费者当成是为梦想无限期买单的投资者。
商业的根本还是诚信,你卖的是什么,就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
特斯拉这次的败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警示。
它提醒所有企业,尤其是那些走在科技前沿的公司,画饼虽好,但饼要是总不熟,消费者是不会一直饿着肚子等下去的。
同时,它也给所有普通消费者壮了胆,当我们的权益受到损害时,要敢于去较真,因为公道和法律,最终还是会站在有理的一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