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女司机!""马路杀手果然名不虚传"——当湖北鄂州这起保时捷失控事故的监控视频在网络流传时,评论区瞬间被类似的性别指责淹没。可我们是否想过,当事故发生时,驾驶座上的性别真的比刹车踏板更重要吗?
事故背后的舆论狂欢
事故通报中清晰写明"操作不当"是直接原因,但社交平台的热门评论却清一色聚焦在"58岁女司机"这个标签上。有网友戏称"保时捷配女司机,马路上的移动炸弹",更有人翻出历年交通事故统计数据,试图佐证"女性不擅长驾驶"的偏见。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性别归因,正在将个案悲剧异化成群体污名化的狂欢。
被数据反噬的刻板印象
公安部2024年数据显示,男性驾驶员肇事率是女性的2.4倍,但涉及女性的交通事故总能获得超额关注。就像明星八卦总比科学论文传播更快,符合刻板印象的事件往往被算法优先推送。某汽车自媒体甚至建立"女司机事故合集"专栏,点击量居高不下,这种选择性呈现正在制造扭曲的认知滤镜。
标签化思维的隐性暴力
当58岁的刘某被简化为"女司机"标签时,其个人驾驶经验、当时身体状况、车辆性能等关键因素都被遮蔽。这种思维模式与"老人变坏""00后整顿职场"等标签同源,本质是用群体特征替代个体责任。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舆论暴力正在反向影响事故处理——有律师透露,女性当事人往往需要额外自证"非技术缺陷"。#警方通报保时捷失控致1死2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