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车BU CEO揭秘,舱内激光雷达方案,固态技术趋近纯视觉

最近,大家在路上看到一些新款的智能汽车时,可能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不少车的车顶上会有一个凸起的小包,有的还会不停地旋转。

很多人好奇这是什么,其实那是一个叫做激光雷达的设备,可以说是汽车的“千里眼”,对实现高级别的自动驾驶非常关键。

但一直以来,这个“千里眼”似乎都带着三个标签:必须安装在车顶上才能看得远;内部必须有机械部件旋转才能扫描全面;价格昂贵,动辄上万元,通常只有高端豪华车型才会配备。

华为车BU CEO揭秘,舱内激光雷达方案,固态技术趋近纯视觉-有驾

这就让很多人觉得,顶级的行车安全技术,似乎离我们普通消费者的距离还很遥远。

然而,华为最近发布的一项新技术,可能会彻底改变这个局面,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到过去属于“奢侈品”级别的安全保障。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部门推出了一款名为Limera的舱内激光雷达方案,它颠覆了人们对激光雷达的传统认知。

这个设备体积很小,只有一个巴掌那么大,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全固态的设计,内部没有任何需要旋转的机械部件。

它的核心创新在于一种被称为“一镜双模”的光学架构。

要理解这个创新,我们得先知道以前的技术是怎么工作的。

过去的智能汽车,感知系统主要依赖摄像头和激光雷达这两个独立的“器官”。

摄像头就像我们的眼睛,能识别颜色、形状和各种物体,比如能认出前方是一个行人还是一辆自行车。

而激光雷达则像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它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信号来精确测量物体的距离、速度和三维轮廓。

问题在于,摄像头和激光雷达是分开安装的,它们各自工作,然后把信息汇总到汽车的“大脑”——中央处理器里。

由于安装位置不同,数据采集的时间也存在微小的差异,哪怕只有几毫秒,在高速行驶的状态下,这点时间差就可能导致判断失误。

汽车的“大脑”需要花费大量的计算能力去匹配这两份数据,判断它们是不是在描述同一个物体,这个过程既复杂又可能出错。

而华为的Limera技术,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它让激光发射器和摄像头共用同一组镜头和同一个图像传感器。

华为车BU CEO揭秘,舱内激光雷达方案,固态技术趋近纯视觉-有驾

这意味着,激光束和可见光是通过同一个“窗口”进出的,在同一时刻、同一个坐标系下完成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这样一来,激光测出的三维点云数据和摄像头拍下的二维图像数据,在生成的那一刻就是完美同步的,误差被从毫秒级压缩到了纳秒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是一种“物理层面”的融合,从源头上就保证了数据的精准和一致。

这种技术带来的实际好处是非常显著的。

在发布会现场,华为播放了一段夜间测试的视频,场景很有代表性:一辆测试车在夜间行驶,对向来车开着刺眼的远光灯。

在这种强光干扰下,单纯依靠摄像头的视觉方案会瞬间“失明”,无法识别到前方路面上横躺的一个锥桶。

但搭载了Limera的车辆,虽然摄像头也受到了眩光影响,但激光雷达不受光线强弱的限制,它准确地探测到了锥桶的高度和轮廓。

系统瞬间结合了图像中模糊的边缘信息和激光雷达提供的精确三维数据,立刻判断出前方有障碍物,并触发了紧急制动。

整个刹车过程非常平稳,最大减速度控制在了一个很舒适的范围内,据说放在车内的咖啡杯连一滴水都不会洒出来。

在另一个演示中,面对侧翻的车辆、高速路上掉落的轮胎,甚至是体型很小的动物,这套系统都能在百公里时速下,提前120米进行有效识别,并留出足够的反应时间让车辆舒适地刹停。

除了性能上的突破,Limera的设计也解决了传统激光雷达在日常使用中的许多痛点。

因为它没有机械旋转部件,所以可以像普通的行车记录仪一样,直接安装在汽车前风挡玻璃的内侧,正好在雨刮器可以清洁到的范围内。

这意味着它终身都不需要额外的清洗和维护,雨雪天气也能保持视野清晰。

这种“舱内”布置的方式,让汽车设计师不必再为了迁就车顶的激光雷达而牺牲车辆的整体造型和空气动力学性能,车身可以设计得更加流畅美观。

华为车BU CEO揭秘,舱内激光雷达方案,固态技术趋近纯视觉-有驾

同时,由于没有了机械磨损,它的理论使用寿命从传统激光雷达的三万小时大幅提升到了十万小时,基本上可以做到与整车同寿命。

在寒冷的冬季,安装在车外的激光雷达常常会被冰雪覆盖而失灵,而藏在车内的Limera则可以利用车内的暖风轻松除霜除雾,华为甚至还为它准备了可选配的“加热膜”,确保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环境中也能快速恢复工作。

对于汽车制造企业而言,这种标准化的设计也大大简化了生产流程,将新车型的适配周期从过去的半年缩短到了一个半月左右。

更关键的一点是,这项先进的技术并非遥不可及。

华为明确表示,Limera并不是为了取代那些性能更强、用于探索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车顶激光雷达,而是作为华为ADS Pro这套主流智能驾驶系统的一个“增强包”。

增加这样一颗激光雷达,整车成本大约只增加2800元。

这笔花费换来的是安全性能的巨大提升:自动紧急制动(AEB)系统的误触发率可以降低42%,也就是说,车辆不会轻易因为路上的一个塑料袋或者一片阴影就突然“神经质”地刹车;而夜间对于不规则障碍物的识别能力,则能提升整整三倍。

这使得激光雷达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转变为像安全气囊一样,成为守护行车安全的基础配置。

它平时默默无闻,但在最关键的时刻,却能起到决定性的保护作用。

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看,华为的这一举动也为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过去,行业内主要有两种主流观点:一种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纯视觉派”,坚信依靠强大的算法和摄像头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另一种是以谷歌Waymo为代表的“融合感知派”,认为必须依赖激光雷达和高精度地图才能确保绝对安全。

华为的方案则跳出了这种二元对立,它既不放弃摄像头提供的丰富纹理和色彩信息,也不抛弃激光雷达在三维感知上的绝对精度优势,而是通过底层技术的创新,让两者实现了完美的协同工作。

在光线充足的白天,图像信息是主导,激光数据则作为验证和补充;而在光线昏暗、雨雾天气等视觉系统受限的场景下,激光数据则能挺身而出,为系统提供可靠的环境感知。

这两种信号源互为备份,互相印证,系统总能采纳置信度更高的一方,从而大大提升了决策的可靠性。

目前,这套方案已经在问界、阿维塔、深蓝等多个品牌的车型上开始应用,并将随着新款问界M7的上市而大规模推向市场。

当激光雷达不再是车顶那个遥远的“瞭望塔”,而是变成了风挡后那只守护我们出行安全的“小眼睛”时,我们或许可以相信,一个让所有人都开得起、用得放心的智能驾驶时代,正在真正向我们走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