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汉L交付量仅为产量四成,6月DM-i版卖不足两成——这组来自公开生产与上险数据的数字,像一记闷雷砸在比亚迪王朝系列的旗舰车型头上。花30万提顶配汉L,结果在商场充电桩旁,停着一辆18万的海豹冠军版,再旁边还有一台秦PLUS DM-i正在接单……“开它像网约车?” 这不是段子,而是不少汉L准车主在4S店反复犹豫时的真实心理写照。我试驾过三款不同配置的汉L,也跟几位车主聊过天,发现一个问题:这车本身不差,甚至可以说堆料到“家电展销会”级别,但它的品牌处境,却像穿着高定西装挤早高峰地铁。
外观:旗舰之名,难掩“家族脸谱”的尴尬
汉L的前脸用了最新的“龙颜”设计语言,贯穿式灯带、可编程LED矩阵、无框车门、隐藏式门把手一应俱全。风阻系数做到0.215Cd,这在同级里是顶尖水平。但问题来了——当你站在停车场,能一眼分清这是一台30万的汉L,还是一台20万出头的海豹DM-i吗?
答案往往是:不能。
比亚迪的“龙脸”设计确实成功,但也过度成功了。从秦到汉,从海豹到腾势N7,那条贯穿车头的灯带像DNA一样复制粘贴。我试驾时,朋友在远处指着说:“你那不是海豹吗?”我苦笑:“这是汉L,贵8万。”他愣了:“长得差不多啊。”
设计的高级感,不仅在于细节精致,更在于“辨识门槛”。 保时捷911和Macan长得像吗?像,但你能一眼看出谁是旗舰。而汉L的问题在于,它和家族其他车型的“视觉差价”不够。没有专属的车身比例、没有独占的灯光签名、没有限量版专属配色——高端感,被“家族化”稀释了。
内饰与智能化:堆料狂魔,但灵魂在哪?
坐进汉L,第一感觉是“值”。Nappa真皮、Alcantara顶棚、丹拿音响、15.6英寸旋转屏、HUD抬头显示,顶配还上了激光雷达和英伟达Orin芯片,支持城市NOA。参数表拉出来,秒杀一众合资对手。
但开久了,你会发现——它像极了“升级版秦PLUS”。
车机系统是比亚迪祖传的DiLink,流畅度不错,但UI设计还是“安卓平板风”,没有蔚来NT2.0那种沉浸感,也不像小米SU7那样有“梗”可玩。语音助手反应快,但交互逻辑还是“命令式”,不够拟人化。
最让我困惑的是:发布会讲了一堆百公里电耗、电池寿命、电机效率——这确实是比亚迪的强项,但这是高端用户最关心的吗?
我采访过一位花了32万提汉L创世版的车主,他说:“我当然关心续航,但更关心这车能不能让我在公司楼下停车时,被人多看两眼。”高端消费的本质,是情感认同,不是参数认同。
反观特斯拉Model 3,马斯克讲火箭、讲AI、讲自动驾驶愿景,营造的是“科技先锋”人设。小米SU7讲“年轻人的第一辆轿跑”,雷军亲自试驾漂移,玩梗拉满。而比亚迪的发布会,还在讲“省电”“耐用”——这些是优点,但它们属于“家用轿车”,不属于“旗舰轿跑”。
动力与操控:技术下放,是福是祸?
汉L DM-i搭载1.5T骁云发动机+EHS电混系统,亏电油耗4.9L/100km,纯电续航200km,综合续航1300km。数据漂亮,实测也基本达标。我跑过一次高速往返,表显油耗5.1L,续航达成率85%,表现稳定。
但问题出在“驾驶质感”。汉L的底盘调校偏舒适,过减速带柔和,但高速过弯时侧倾明显,转向手感偏轻,缺乏“沟通感”。一位开过蔚来ET7的车友说:“汉L像一辆加长版的家用B级车,而ET7已经有行政级轿车的稳重。”
这背后是平台共用的代价。 汉L基于前驱平台打造,而蔚来ET7、理想L9都是双电机四驱+空气悬架。比亚迪把e平台3.0的技术下放给了海豹、宋L,甚至秦L,技术平权是好事,但也模糊了旗舰车型的“技术护城河”。
更讽刺的是,32万的腾势N7,用的是同一套三电技术,但因为挂着“腾势”标,又有奔驰设计背书,反而被当作“豪华新能源SUV”。同样的技术,换个标,价格和认知就不同——这说明什么?品牌认知,比技术本身更重要。
用户真实反馈:我不是买不起,我是怕被看不起
我联系了三位汉L车主,他们的反馈惊人一致:
“提车那天,保安问我是不是网约车司机。”
“朋友说:‘你这车不是满大街都是吗?’我说这是顶配,他不信。”
“4S店给3万优惠,我刚提完一个月,群里老车主都在骂。”
品牌认知的固化,比产品缺陷更难扭转。 秦PLUS DM-i作为网约车主力车型,保有量超百万。当汉L和它共用设计语言、相似车名、同一4S店销售时,消费者的心理锚点自然下移。
这就像你花3万买一块劳力士,即使是真的,别人也当你A货。不是表不好,是环境不认。
横向对比:谁在真正破局?
我们拿三款车对比:比亚迪汉L、蔚来ET7、小米SU7。
维度 汉L 蔚来ET7 小米SU7
起售价 18.98万 36.8万 21.59万
品牌策略 王朝系列旗舰 全新高端品牌 年轻化子品牌
设计辨识度 高(但家族化) 极高(原创设计) 极高(轿跑造型)
用户圈层 家庭用户为主 中产/企业主 年轻极客
营销叙事 省油、耐用、安全 用户企业、换电、服务 科技、性能、雷军IP
结论很清晰:
蔚来用“服务+换电+社区”构建高端壁垒;小米用“雷军IP+性能标签”打入年轻人心智;而比亚迪,还在用“性价比”和“技术参数”打高端战——这本身就是错位。
出路在哪?割舍比堆料更重要
比亚迪要救汉L,降价促销是饮鸩止渴。真正的解法,是“身份切割”。
独立展厅或专属通道:让汉L车主进店就有专属接待,不和秦PLUS车主混在一起。
限量版+高定选装:学保时捷,推出双拼色车身、手工内饰、限量编号,用价格和稀缺性筛人。
技术分级:别把激光雷达、Orin芯片全下放。旗舰车型的技术,要有“独占期”。
讲新故事:少讲“省电”,多讲“驾驶乐趣”“智能出行生态”“用户社群”。
理想为什么成功? 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和“廉价”切割。没有燃油车,不做低价车,只做增程SUV,精准打中家庭用户。品牌升级,不是往上堆,而是横向切。
未来展望:高端之战,没有中间地带
新能源市场的高端化,已经进入“心智争夺战”阶段。BBA的油车光环在褪去,但国产车的高端形象还没立住。汉L的困境,是所有中国品牌的预演。
技术可以追赶,设计可以模仿,但品牌信任,需要时间沉淀,更需要战略定力。
比亚迪有实力,有产能,有三电技术,缺的不是一辆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