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销量下滑,俄方差评增多,问题出在哪

说起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这些年,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以前谁能想到,咱们国产车能在异国市场掀起那么大风浪?

以前俄罗斯街头,清一色的都是拉达、吉普、日产,如今一水的奇瑞、吉利、长城——那气势,搁谁看着都得说一句牛!

但这风光的背后,其实也藏着不少问题,最近不就出现了销量下滑、口碑变差的现象吗?

咱今天就来说说,这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怎么就让国产车的好日子没能持续下去。

国产车销量下滑,俄方差评增多,问题出在哪-有驾

首先咱说实话,中国车最初能火起来,靠的就是性价比。

俄罗斯老百姓本来就对车没那么多要求,能开、便宜、配置还行就行。

中国车正好抓住了这点,价格不贵,外观内饰都有模有样,配置还高,甚至比他们本地车强出一大截。

结果你看,出租车全换成中国车了,私家车也慢慢跟上。

但凡是跟性命攸关的生意,抓住老百姓的心理才是王道。

可这事儿并没那么简单。

随着市场慢慢做大,中国车的价格也一路往上涨。

以前十几万人民币能买的车,现在得二十多万,还不断涨。

你说,便宜的时候大家都抢着买,贵了以后还会不会买账?

国产车销量下滑,俄方差评增多,问题出在哪-有驾

更别说现在还出现了“高端”中国车,像什么红旗、理想、极氪都跑俄罗斯卖高价。

这时候,问题慢慢就浮出来了。

俄罗斯人不是傻子,花高价买车,他们自然要挑三拣四。

人家不再光看价格了,开始关心内饰做工、智能车机系统体验这些细节。

随便打开俄罗斯的论坛、社交平台,吐槽中国车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说冬天启动慢,有的说电子设备不灵,有的说售后服务根本没人管。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大问题:平行出口和灰色市场。

早期咱们中国车进俄罗斯,有不少都是通过中亚倒腾过去的,这叫“平行进口”。

中间商图省事、省税费,把新车当二手车卖,搞得一地鸡毛。

可你想啊,这车要是真有点什么毛病,谁给你修?

本地4S店不认你,你买的是“黑车”,售后配件也没门。

国产车销量下滑,俄方差评增多,问题出在哪-有驾

更有甚者,有些黑心商贩直接把事故车、泡水车一修,蒙头就卖。

这下可好,出了问题全砸在“中国车”这招牌上。

你说,这口碑能不跌吗?

一句话,灰色市场把辛辛苦苦积攒的信誉一下给败光了。

与此同时,俄罗斯政府也不是吃素的。

一开始他们欢迎中国车是因为自己车企不行,市场空了。

但谁愿意一直当别人的倾销地?

很快人家就开始各种设卡,筑起一道道“政策壁垒”。

先是堵死了平行进口,规定啥车都得走正规渠道进来,关税一样不落。

国产车销量下滑,俄方差评增多,问题出在哪-有驾

紧接着,又把进口车报废税一涨再涨,甚至每年都加码。

这税不是小钱,直接让中国车成本飙升十几二十个点。

最后再搞个OTTC认证,流程复杂、费用高昂。

所有这些,目的就一个:逼着你中国厂商去俄罗斯投资建厂,拉着你一起‘本地化’。

你不想当冤大头,就得出血做投资。

否则你就只能看着利润越来越薄,最后连市场都保不住。

面对这种局面,咱中国车企其实也没别的选择。

你是想当一锤子买卖商,干两年赚点快钱就走,还是想长期扎根?

没有谁愿意成天在政策高压下提心吊胆,大多数厂家现在都在申请特殊投资合同,准备在俄罗斯建厂、搞本地化。

说到底,这也是市场倒逼的结果。

国产车销量下滑,俄方差评增多,问题出在哪-有驾

便宜、低门槛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剩下的就是拼实力、拼服务、拼适应能力的时候了。

说到“适应能力”,这其实才是真正考验中国车的地方。

你别以为造车就那么回事,俄罗斯那地方,冬天动不动零下三四十度,有的时候甚至能到零下五六十度。

中国车在这种极端气候下,很多毛病就暴露出来了。

比如发动机预热慢,电池掉电快,电子系统还时不时罢工。

你再看看本地老牌车——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都是标配,这不是噱头,是老百姓活命的刚需。

中国工程师以前在国内哪见过这种极端环境?

很多功能在国内是“可有可无”,但在俄罗斯就是生死线。

你要是真想长期卖车给俄罗斯人,这些问题不解决,你光有价格和造型根本没戏。

国产车销量下滑,俄方差评增多,问题出在哪-有驾

这事儿听着简单,做起来可难。

不是说今天想加个功能、改个结构明天就能见效。

一辆车从设计到适应本地极端环境,需要大量反复测试和技术升级。

现在中国车企不得不实打实地把工程师派到西伯利亚,天天在雪地里试车、调设备。

电池包要能抗极寒,发动机要能快速预热,内饰材料不能一冷就变脆,胶条密封性得好,电子设备得保证零下几十度也不死机。

你不下来真功夫,消费者自然不买账。

以前蔚来ET5有过被卡市场准入的尴尬,就是因为电池抗低温不达标。

教训摆在那儿,没人敢掉以轻心。

除了产品本身,售后服务体系也是中国车落地俄罗斯的另一个大坎。

你造得再好,真有点毛病没人修,配件贵得离谱,用户体验立马崩盘。

国产车销量下滑,俄方差评增多,问题出在哪-有驾

以前灰色市场就是典型例子。

现在如果走正规渠道,售后体系也得跟上。

得建维修网点,得保证零配件供应,还得有本地化的培训和服务团队。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投入。

但你不这么做,口碑是守不住的,长期市场也是空谈。

说白了,过去中国车在俄罗斯能爆发式增长,背后有不少偶然因素。

一方面俄罗斯本地品牌真不争气,另一方面欧美日厂商因制裁退出,市场突然空出来了。

咱们是“捡漏”进场,但现在随着各方回过神儿,门槛和要求就上来了。

中国车企要想活下来,不仅要拼产品、拼技术、拼服务,还得拼对政策和本地规则的理解和适应。

国产车销量下滑,俄方差评增多,问题出在哪-有驾

不是说你有钱、能造车就行了,是要从头到脚都做好和俄罗斯市场深度捆绑的准备——你得把自己当成俄罗斯汽车工业链条上的一环,而不是一个来捞一票就跑的外来户。

其实,换个角度看,这未必是坏事。

中国汽车行业这些年在全球各地闯荡,有太多“赚快钱”的一锤子买卖,但真正想做大、做强,就得通过这些严苛的市场考验,把自身技术、供应链、品牌、管理能力都提升上去。

俄罗斯市场虽然难啃,环境也恶劣,但一旦能啃下来,中国车的整体实力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本地化建厂、适应极端气候、完善售后体系,这一系列动作,最终会反哺到中国车自己的全球化进程中。

以后碰上更难啃的市场,也能有更多底气和经验。

最后还是那句话,生意做大了,拼的就不仅仅是价格和营销,更要靠硬核实力、可靠口碑和深度融入本地的能力。

现在中国车在俄罗斯遇到的问题,不是“能不能卖”的事,而是“能不能深深扎根、持续发展”的事。

只要咱们中国车企能踏踏实实下功夫,把产品做得更适合当地环境,把服务跟上,把本地化建设搞好,俄罗斯市场就是咱们全球化布局的桥头堡,是机遇不是包袱。

眼下的波动和挑战,不过是成长的阵痛。

谁能挺过去,谁就能成为未来全球汽车版图上的大玩家!

所以说,销量下滑、口碑变差,短期看是压力,长期看是机会。

咱们要做的是,认清形势,沉下心来,稳扎稳打搞升级,不折腾小聪明,拼真本事。

那样的话,中国车在俄罗斯,不但现在能站住脚,将来还能一步步走向世界更多角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