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在大街上看车,心里总想:这些车的电子系统,真是无孔不入。比如那天在停车场,一辆小鹏P7+静静地站着,突然仪表盘闪了一下,然后就没反应了。问身边的朋友:你觉得这些电子线束是不是都很容易出事?他笑笑饿:我也不知道,反正很多车就像那根线,缠着缠着就容易短。这其实也不算错吧。
我刚从维修工哥那里听到:这个电机线束,不知道是不是装配的工艺问题,可能一会儿接触不良,一会儿又正常。从研发角度想,这个传感器线束,估算是批量生产中最容易出问题的那一批了,大概占比在2-4%(体感,样本少)。正常情况下,线束的接触不良,传感器信号就会闹腾,导致转向助力灯亮,转向变硬,最终影响安全。
说到这,突然想到个问题:像线束这种东西,为什么能做得那么随便点?工厂设备对线束的夹持确实严格点好,但我猜主要原因还是成本控制。你想啊,找一种比初期更便宜的线束材料,比如用塑料夹子替代金属卡子——就原理而言,差不多成本能节省百分之几,但耐触性和抗振动的表现,差的就像拉链不拉顺那样。没细想过会影响到安全,直到那次事故后才意识到:价格,真的是把关的唯一标准?还是说,供应链那点事儿,大家都知道问题,谁都不好说。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一直觉得,车厂和供应商的博弈,从零件到造车线,有种猜猜谁哨的感觉。不少零件其实都是你厂里自己做的?不,更多时候是外包,然后拼凑起来——就像你买个拼装玩具,拼着拼着发现一根螺丝松了,回头发现这螺丝其实也是外购的。只是,大多数车主不会知道。
说回翻动的那张修车笔记,看到一句线束外壳出现点微裂——我之前还以为,这只是外观问题。好像忽略了,电线外套的保护,是影响传感器稳定性的关键。再想想,就算线束不好,车子还可以开不是?但一旦传感器信号波动,转向助力就会变得飘忽不定,甚至失控。
我还记得一次遇到销售同事,他说:这车好在不用费太多劲,软件还在OTA修。我心想:软件bug可以远程搞定,可硬件出问题,就真得自己肉搏了。安全变得像是随时都藏在角落里的小怪兽——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跳出来吓你一跳。
你觉得,车企在召回这些事上,是真重视了,还是只是被动应付?我总觉得,如果每次硬件出事都能提前检测出来,早发现早处理,安全隐患就不会堆到今天。但是…这不是开发成本与市场压力的折衷吗?反正我猜(没细想过),大部分出货前的检测都忽略了长时间使用后那些小问题。
临场一算,那辆P7+的百公里油耗大概在12-15升(估算/体感),电耗会更低些,但电池的维护成本,谁又考虑到了?或者说,车企其实把使用成本像个秘密武器藏起来,让你觉得买了车,后续维修和耗材才是最大支出。
我还听到过个故事,一位车主打电话问:我这个型号怎么转向总感觉不太灵敏?听完我心里暗想:大概率就是线束松了,或者传感器有点脏。大部分问题都藏在细微之处,没几个人会去关注这背后那些微瑕疵。用生活比喻,你擦桌子,擦到一半发现拖把上粘了几根发丝,觉得无所谓,但检查换掉,就彻底干净了。
这么看,车厂召回说白了,就是要把那个小瑕疵修理掉。你会不会觉得,其实这也像我们日常修手机的过程?买个屏幕贴膜,贴完还得小心翼翼,不然就会有气泡。像我这种不懂机械的人,参数再复杂也只能盯着那个修好的标签,心里总觉得,反正车子安全了就行。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一个线束问题就能引发这么大范围的召回?这段先按下不表,也许是因为这个传感器关系到方向盘的心跳——信号稳定,驾驶才靠谱,只要一出现问题,基本就会报警或者失控。
嗯,或者——其实车企对于这样的问题很早就知道,只是成本-风险平衡的问题。召回就像是补丁,能补的以前都补了,不够的留待后面再修。这就让我琢磨:是不是每个车在出厂前,都有差点漏掉的隐患,只不过晚点才得补回来。
最后问你个问题:你会不会也像我一样,扫一眼新出的车,就想:它的那些线路藏着多少秘密呢?是不是我们都低估了线的重要性?或者那根本就不是最值得关注的点,只是一个标签上的安全标志。(这又是猜测,没细想透——也许真的是技术人员的责任心?)
小细节留给你:那天我在车里摸索,引擎盖一角那本老旧的维修手册,字迹模糊,却依然能知道,最后一句写的是用心去理解,每个线和每个零件的意义。到现在我还常想:这点滴的用心,是不是也是那份不被察觉的安全保障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