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否认日工厂关闭传闻

2025年5月17日,全球汽车行业的目光聚焦日本横滨。当《读卖新闻》爆出“日产拟关闭日本两家工厂”的消息后,这家拥有91年历史的车企在24小时内两次发布声明,坚称报道“纯属臆测”。这场夹杂着裁员、亏损与战略调整的风波,不仅暴露了传统车企转型的阵痛,更折射出信息时代企业公信力建设的深层困境。

一、传闻与澄清的24小时拉锯战

5月17日凌晨,日本《读卖新闻》的独家报道投下重磅炸弹:日产汽车计划关闭位于神奈川县的追滨工厂和湘南工厂。前者是日产电动汽车的摇篮,曾诞生过全球首款量产电动车聆风;后者承载着商用车制造使命,1500名工人的生计系于流水线之上。消息瞬间引发连锁反应,东京股市早盘日产股价暴跌6.3%,追滨工厂外的工会代表高举“保卫工作岗位”的标语静坐抗议。

然而当日下午3点,日产官网挂出紧急声明,用加粗黑体字强调“工厂关闭报道无事实依据”。这份不足500字的声明里,“臆测”一词出现三次,却对裁员1.1万人的既定计划只字未提。这种选择性回应,让公众在信息迷雾中愈发困惑——究竟是企业稳定人心的公关策略,还是媒体捕风捉影的误读?

二、裁员潮背后的生存逻辑

比起扑朔迷离的关厂传闻,日产近期的系列动作更显真实残酷:

全球大瘦身:继2024年11月裁员9000人后,2025年5月再裁1.1万人,累计削减15%员工。流水线工人小林彻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上周刚完成聆风第10万台车门组装,这周就收到解雇通知书。”

产能大撤退:泰国、阿根廷、南非等5国工厂接连关闭,全球生产基地从17个缩至10个。墨西哥CIVAC工厂成为战略重心,将集中生产Frontier皮卡等利润车型

断腕式止损:取消北九州市电动车电池工厂建设计划,直接放弃日本政府557亿日元补贴。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项目,最终败给“投资效率”的冰冷计算。

这些决策背后,是触目惊心的财务窟窿:2024财年净亏损预计达7500亿日元(约372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每天睁眼就亏掉1亿。中国与美国市场的双重溃败尤为致命——前者因新能源转型迟缓丢失12.2%份额,后者因产品老化被特斯拉碾压

三、声明字缝里的战略转向

细读日产的两份声明,能窥见其求生之路的三大转向:

从全面扩张到聚焦核心:砍掉商用货车等边缘业务,全力押注皮卡和高端SUV。这种“壮士断腕”的决绝,与其说是战略调整,不如说是生死存亡的被迫选择。

从自力更生到抱团取暖:默许雷诺集团收购印度合资公司51%股权,实质让出东南亚市场主导权。昔日平等的联盟关系,正演变为单方面的资源输送。

从制造优先到成本优先:追滨工厂虽然保留,但其引以为傲的电动车产能,已让位给中国宁德时代代工。这种“去日本化”的供应链调整,刺痛了多少本土供应商的神经。

值得玩味的是,声明中反复强调“与员工站在一起”,但面对2万人的裁员计划,这种承诺显得苍白无力。横滨总部的咖啡厅里,中层管理山田裕史苦笑道:“公司说我们是‘敬业的团队’,但敬业的代价就是第一批被优化。”

四、汽车业的多米诺效应

日产的动荡绝非个案,而是传统车企转型困局的缩影:

电动化迟滞的惩罚:当比亚迪年销突破800万辆时,日产电动车占比仍不足15%,错失动力电池自研窗口期

地缘政治的牺牲品: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导致供应链成本激增,日产美国工厂被迫削减30%产能

代际更迭的阵痛:63岁的CEO内田诚坚持燃油车改良路线,与45岁的特斯拉CEO马斯克形成残酷对比

这种系统性危机正在重塑产业格局:三菱汽车宣布退出中国,马自达与丰田共享电动车平台,本田将2030年电动化目标从40%下调至25%。正如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健一的评论:“日本汽车业正在经历明治维新以来最剧烈的价值重构。”

五、信任重建的长夜漫漫

在这场危机中,最受伤的或许是日产的品牌信誉:

员工信任瓦解:追滨工厂技师长藤原浩二透露,年轻技术骨干流失率已达40%,“大家都觉得声明是安抚舆论的止痛片”

投资者信心动摇:摩根士丹利将日产债券评级降至BBB,指出“声明避谈关厂的具体标准,增加市场不确定性”

消费者认知撕裂:东京某日产4S店的潜在买家犹豫不决:“现在买车,会不会明天就成绝版车型?”

面对汹涌舆情,日产承诺“保持透明度”,但如何兑现仍是未知数。神奈川县劳动局已收到327份投诉,指控日产“变相逼迫老员工自愿离职”。这些具体而微的个体伤痛,不是几纸声明就能抚平。

(本文综合企业公告、媒体报道及行业分析撰写)

当追滨工厂的机械臂仍在不知疲倦地挥舞,当湘南工厂的流水线依旧轰鸣作响,这场关厂传闻的真相或许已不再重要。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传统制造业在新时代的迷茫与挣扎——如何在削减成本与维护信誉之间找到平衡,怎样在战略收缩与技术革新中重获生机,将成为所有车企的共同考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