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出行,充电焦虑变成了焦灼。不止我一个人觉得,车主们都在讨论这个问题,从朋友圈到新闻都在刷充电排队相关的话题。尤其是在那些充电高峰区,比如洞口、安江、桃陵的服务区,看到现场排出长队,排队叫号的措施让我觉得似乎找到了一点点可能的解决方案。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些都不是随意来的。像湖南官庄、天全这些地方,充电都是叫号管理。工作人员说,排队叫号可以避免插队冲突。你想象一下,以前自己在充电桩前插队,那场面多尴尬,谁都知道,总有人会忍不住悄悄插到前面,有时候还会发生口角。其实我也试过,排队时心里总琢磨,只要能顺序来,心里就踏实。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车,假如你买的是一台普通的家用电动车,续航又不是很强,比如三百左右,个别时候在高速公路上,可能还得找充电站拼命。我认识一个朋友,他那辆车续航也就300公里出头,想在高速上随走随充太不现实。假设他在一个充电高峰期,排队充电一两个小时,百公里充电成本可能比油车还高(心算大概10元左右)——这还不算充电不便的时间成本。你会不会觉得,充电桩太少,也是问题的根源?很多时候高速服务区,除非提前预约,否则你像走迷宫似的找到一个空位,都难。
不过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措施。限时充30分钟,调节一下排队节奏,倒也可以避免有人长时间霸占桩位。其实我觉得,只要有个统一的叫号系统,乱象少了,冲突也少见。这让我想到,我们平时用微信排队红包,基本上就是按序出牌,对吧?只充电排队的规则没有那么明晰。
说到充电桩,平时能看得到的都像摆设。我小时候拿望远镜看星空,以为天上的星星那么亮,现在想想,充电桩就像天上的星,都闪着微光,但人多了就变灾难场。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枪太少了,二十根枪都嫌少,那车一多,等同堵在路上。这也让我想起那位修理工,他说:我们这儿每天修的电动车,不是出故障,就是充电排队。面对如今的速度改造,这个问题可能得靠更大规模的建设解决——要不然,总是靠运气。
这些天,很多车主都在学会等待。我曾看到一对夫妻,车在排队点前焦躁地等待,还得排40分钟才能充完,真烦。那个丈夫叹气,要不是有叫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轮到。这话让我笑了笑,第一,惯了,就会接受。第二,这也是一种别样的耐心考验——如果全部快充都能搞定也行,但这是未来的事。
其实我一直在想:高速服务区是否应该搞个充电竟拍——感觉那样还能调节气氛,提升效率。也有人建议,搞个预约系统,能提前锁定充电时间,减少浪费。实际操作中,车主的信息不够透明,预约系统能不能真正被执行,还是个未知数。
顺便问一下,你们觉得,未来的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队会成为历史吗?或者,真的还得靠个大扩容?我觉得,除了大规模增加充电桩,更应该考虑充电便利度的人性化设计。像商场那样,设个充电区专门供常客或者预约用户使用。
也许,搞一个随时随地快速充电站比单纯增加充电桩更有效?我也知道,这个想法难度很大,毕竟,充电技术才刚刚起步,快充也有伤害电池寿命的疑虑。你会不会觉得,新能源虽然环保,但维护成本开始变得麻烦了?
有些时候,我觉得充电排队的场景反映了我们对新能源的接受度,还不够成熟。限时充30分钟,虽然可以调节点位,但有时45分钟还不够充满一半,还是得反复充。嘿,感受到那种被迫等待的心情了吗?其实我也挺嫌麻烦的,更希望能像以前加油一样,方便又快捷。
这也让我想到一个小细节:我曾经看过一辆车车主把剩余电量的照片发到群里,说还得开两个小时——这个还得让我挺心疼。毕竟,新能源车的续航焦虑还在调试中。
好在,国家层面也在努力。客服曾说:节假日出行增加,排队自然多。但他们更强调的是有序排队,避免冲突。我想,这个有序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的心态吧。未来是不是可以通过智能调度,让充电变得更友善?
我猜测(这个一定不准确):或许,下一步会引入无人充电站,类似无人售货机那样,车主只要预约,车辆就会自动调度到相应充电桩……但我没细想过,技术是不是已到那个地步,只是还没推广。
算了,不说了,我怀疑自己还会跟充电问题纠缠很久。告诉我,你觉得未来高速充电站是排队还是不用排?还是说,技术成熟后,大家都能边跑边充,就像魔法一样?|
这场旅程,可能才刚刚开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