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发动机,德国车企真就活不下去了?

慕尼黑的九月,啤酒节的香气还没散尽,车展的灯光就已经亮了起来。可今年这光,照得人心里发毛。德国人办IAA,本该是主场称雄的戏码,结果台子刚搭好,自家政客先炸了锅——不是为新车喝彩,而是为“内燃机”喊冤。

巴伐利亚州一把手索德尔,穿着皮裤、端着啤酒,在民俗节的帐篷里直接开炮:“这哪是环保?这是文化战争!”话糙理不糙。在他眼里,汽车不是四个轮子加沙发,那是德国的命根子。没了发动机的轰鸣,德国工业的脊梁就得塌。

你别说,这话听着像情绪上头,可数据摆在那儿,真不是吓唬人。从2019到2024,德国汽车行业一口气少了将近六万个岗位,零部件厂子更惨,裁员比例干到了12%。去年到今年,又砸出去五万多饭碗。大众、采埃孚、大陆这些巨头的裁员名单还没画句号,底下已经一片哀嚎。

没有发动机,德国车企真就活不下去了?-有驾

欧盟说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绿党一拍脑袋取消电动车补贴,充电桩还没铺完,市场先凉了。德国人懵了:我们辛辛苦苦搞了一百多年的发动机技术,说扔就扔?结果转头一看,中国车企在慕尼黑车展上刷屏了。比亚迪带着腾势Z9GT、海豹06 DM-i,七款车齐发,兆瓦闪充技术直接亮出来,那叫一个“科技拉满”。小鹏、零跑、MG,连宁德时代、地平线这些供应链大佬都组团出海,103家中国企业扎堆参展。

德国人心里咯噔一下:咱们在这儿纠结“能不能烧油”,人家已经在秀“充得快不快”了。

没有发动机,德国车企真就活不下去了?-有驾

大众CEO奥博穆倒是硬气,顶着成本飙升、美国加税的压力,推出ID. CROSS,主打一个“亲民价”,两万八到三万欧元,想靠性价比扳回一城。可现实是,欧洲电动车需求增长不如预期,消费者不买账。为啥?车贵、充电慢、选择少。而中国车呢?设计在线、智能座舱玩得比手机还溜,关键价格还打下来了。

索德尔提了个“汽车计划”,核心就四条:放开内燃机禁令、砍掉车队碳排放罚款、给工业降电价、继续搞电动和自动驾驶。他不怕被骂保守,就怕德国制造业被“去工业化”。下萨克森州的莱希纳也跟着喊话:别光盯着电动车,合成燃料、混动技术也得留条活路。技术中立,才是出路。不然,咱们摆脱了石油依赖,转身又卡在电池和锂矿上,全指着中国供货,这不是换汤不换药?

说白了,德国现在是两头堵。一头是欧盟的环保铁令,一头是中国车企的“技术海啸”。传统巨头转型慢,新势力又没跟上,供应链还在瘦身,工人还在失业。宝马倒是聪明,直接宣布要在中国专供一款iX3,2026年本地化生产——这哪是出海,这是“投诚”啊。

没有发动机,德国车企真就活不下去了?-有驾

可你也不能说德国人死脑筋。他们怕的不是电动化,怕的是“一刀切”把积累百年的技术底蕴全给废了。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调校,这些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出来的。现在全盘否定,等于自废武功。

问题是,时代真不等人。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额三年翻两倍,全球轻型电动车市场近半壁江山都是中国品牌,中东、非洲、拉美,60%的份额攥在手里。UBS都预测了,到2030年,中国车企全球份额要从17%冲到33%。

没有发动机,德国车企真就活不下去了?-有驾

德国人现在就像个拳王,技术还在,体力却跟不上了。规则变了,对手换了,人家不跟你拼刺刀,直接用科技打降维打击。你还在争论“能不能烧油”,人家已经用智能驾驶、超充网络、全栈自研系统,把用户体验拉满。

所以,没有内燃机,德国汽车工业就真没未来了吗?未必。但要是死抱着发动机不放,拒绝转型,那未来肯定不属于你。真正的未来,是电动、是智能、是全球化布局。德国缺的不是技术,是破釜沉舟的狠劲。

没有发动机,德国车企真就活不下去了?-有驾

这局棋,已经开赌了。手里的牌是发动机,还是电池,得自己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