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部分的新能源车都把智能驾驶搞成了“标配”,但实际上,很多厂家在宣传时玩起了“小聪明”,模糊了“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区别,让人误以为可以双手离开,自己就能放心开车。不过,事实并非这么简单。不光是一些商家在营销文案上用点小伎俩,还有的车企会通过OTA远程升级,不告知车主就偷偷调整车辆参数,这样一来,车主的权益就可能受到影响。
为了应付行业里各种乱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工业和信息化部最近联合发了个通知草案,叫做《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这份文件主要涉及汽车召回、生产一致性、宣传推广、事件事故报告等四个方面,目的就是通过全链条的监管,把产品安全的底线给扎牢,引导行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说起来,和之前的政策比,新的规定似乎更加严厉,其中出现了六次“不得”这个词,比如说“不得将没有经过充分测试验证的软件版本推送给用户”,还有“不得通过OTA,也就是远程在线升级的方式去隐藏缺陷”,这些话挺直白的,意图很明显。
另外,关于保障用户安全,新规还提出了不少细节措施,比如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确保提供的系统符合安全标准;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对软件和硬件的持续监测和升级,防止漏洞被利用;同时,规定了在出现安全隐患时,企业必须及时公开信息,采取措施,保障乘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交通管理法规研究部的黄金晶说,现在市面上所谓的自动驾驶车辆其实都算是辅助驾驶。按法律的定义,辅助驾驶对驾驶人的责任要求和普通驾驶人一样,必须遵守所有的交通法律法规。换句话说,即使你开启了所谓的智驾功能,也得紧握方向盘,盯紧路面情况,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关于目前行业里一些宣传乱象,征求意见稿特别强调,企业在向消费者介绍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自动驾驶等级、系统性能、系统边界等信息时,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夸大或虚假的宣传,确保消费者能正确理解并安全驾驶这些车。再者,企业在命名驾驶辅助系统或做相关营销时,不能暗示这些功能就等于真正的自动驾驶,或者具备一些实际上没有的能力,避免让驾驶员误用或产生误解。
专家指出,这相当于给虚假宣传画了一道红线,能更有效地保障乘客的安全,也督促企业少搞花架子、多专注于技术提升和产品改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