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们,不知道你们最近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身边有些燃油车4S店悄悄关门大吉,而商场里的新能源展厅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上周末陪朋友去看车,路过一家曾经风光无限的合资品牌4S店,惊讶地发现展厅里空空如也,只剩下“店面转让”的横幅在风中飘摇。 而就在不远处的购物中心,一家新能源汽车展厅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我陷入了思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怎样的变革?
咱们先来看看燃油车4S店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过。 中国汽车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 什么意思呢? 就是新车的蛋糕不再变大,甚至还在缩小。 各家品牌只能在有限的份额里激烈厮杀,那怎么办? 只能打价格战!
我有个在4S店工作的朋友透露,他们现在卖车基本上不赚钱,有时候甚至亏本卖。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亏本的买卖为什么还要做? 原来,厂家会给4S店设定销量目标,比如一个月要卖30台车,完成了每台车补贴6000元,完不成就一分没有。
为了拿到这个补贴,4S店不得不降价促销。 可同城不止一家店,你降我也降,最后大家都没钱赚。 完成了销量指标,也是低价卖车,利润微薄;完不成指标,那亏得就更厉害了。
传统4S店过去的盈利主要靠售后维修和保养,这是他们最稳定、利润最高的收入来源。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专业的连锁维修店如途虎、京东养车价格更透明,服务更灵活,分流了大量燃油车的常规保养和小修业务。
想想也是,我自己的车过了质保期后,基本就没去过4S店保养了,外面找家靠谱的维修店,能省下不少钱。
4S店通常需要巨大的展厅、维修车间和库存场地,地租和人力成本非常高。 一个中档品牌一个月的运营成本在35万到50万之间。 在销量和售后利润双双下滑的情况下,这些高昂的固定成本成了压垮许多4S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让经销商头疼的是主机厂的“压库”行为。 厂家为了完成销售目标,会向4S店强行压库,经销商需要大量资金来囤积车辆,资金压力巨大。 一旦市场遇冷,库存车就成了“烫手山芋”,只能大幅降价抛售,导致巨额亏损。
那么,新能源品牌为什么能逆势而上,疯狂开店呢?
新能源汽车是明确的“增量市场”,渗透率从个位数一路飙升到超过30%,现在已经过了50%。 在巨大的增长红利吸引下,所有玩家都在疯狂投入和布局,开店就成了抢占市场份额最直接的手段。
很多传统的4S店集团,很快就拿了很多新能源品牌,实现了转型。 但是个人的小经销商,没有能力,也没有实力切换品牌,只能慢慢走向没落!
特斯拉开创的直营模式彻底改变了汽车销售的游戏规则。 全国统一售价,消除了传统4S店令人反感的价格谈判,提升了消费体验。 作为消费者,我真的受够了和销售员来回砍价的过程,直营模式让买车变得像买手机一样简单透明。
电动车的保养也比燃油车简单得多,售后维修需求少。 这使得新能源品牌可以建立更轻量化的售后体系,比如建立少数几个大型的交付与服务中心,负责一个区域的钣喷、维修和保养,而不需要每个销售点都配备完整的维修功能。 这种模式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也不小,包括补贴、路权优先(如绿牌)、税收减免等。 这些政策无疑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新能源汽车赛道吸引了大量资本投入,新势力品牌在上市前后都获得了巨额融资,有充足的“弹药”去快速扩张渠道网络。 他们在新媒体上的投放也毫不手软,抖音、快手、小红书上都是巨额资金,抢走了很多潜在客户。
这本质上是一场旧世界与新世界的交替。 传统燃油车4S店模式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其重资产、高成本、依赖信息不对称的商业模式,在技术变革和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冲击下难以为继。
现在燃油车经销商确实很难,新能源经销商虽然有希望,但也要选择可靠的厂方。 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最合适的选择,混动、电车都是不错的选项。
这场汽车行业的变革让我想起当年的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的转变,曾经如日中天的诺基亚、摩托罗拉,转眼间就被苹果和安卓阵营超越。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类似的变革,不同的是,这次我们是中国品牌一起参与并引领的。
车友们,你们怎么看这场汽车行业的巨变? 你会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