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最新出炉的新能源专利榜单上,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卡位,正悄然重构着市场格局。
这份榜单意义非凡,其背后隐藏着产业链价值分配的底层逻辑:掌握核心专利,便在定价权、合作话语权以及市场份额的争夺中占据主动。
无论是商业决策者洞察车企技术实力,还是规划未来投资方向与合作策略,该榜单都是极具价值的参考依据。
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扩张,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升级和技术创新。
从专利公开量来看,中国企业表现突出,前五位均为中国企业,而LG新能源、现代等较早开展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相关技术研究的外资企业公开量排名则有所下降。
宁德时代凭借其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优势位居第一,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方面持续发力。东风、吉利、广汽等整车企业同样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布局,专利公开量增幅明显。
二、动力电池系统专利公开量
在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展现出了绝对的统治力,以近半数的专利公开量占比稳居榜首。其技术优势广泛分布于正极材料、电池包设计以及热管理系统等关键环节。
而比亚迪作为唯一跻身前十的整车企业,依靠刀片电池技术专利群,成功打造出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市场中独树一帜。
三、充换电系统专利公开量
从榜单中不难发现,外资企业在专利布局上动作频频。TOP20中外资企业数量同比提升10%,这无疑凸显了中国市场在全球的战略重要性。
在充换电系统领域,奥动新能源凭借换电技术专利群脱颖而出,其专利覆盖了换电站结构、电池快换机构等核心环节,在行业内排名第一。
四、 驱动电机系统专利公开量
驱动电机系统领域同样竞争激烈,比亚迪实现弯道超车,跃居第一。其专利主要聚焦于永磁同步电机效率优化及集成化设计,不断提升产品性能。
小米汽车也首次入围前五,其“八合一电驱系统”专利实现了电机、电控、减速器的高度集成,有效提升了20%的空间利用率,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国内企业在这一领域表现亮眼,TOP20中有13家为中国企业,占比超六成,充分反映出驱动电机领域自主化率的持续提升。
五、中国企业专利质量领先,节能与智能技术多点突破
据日本三井物产研报显示,在电动汽车专利质量评分中,中国企业表现卓越,包揽前五,平均分高达2.3分(满分3分),远超行业平均的1.0分。
宁德时代以2.7分位居榜首,其“钠离子电池专利群”覆盖正极材料、电解液及制造工艺等多个方面,技术前瞻性获得国际认可。
华为和奥动新能源并列2.3分,华为专注于车规级AI芯片与电池管理系统的协同控制,奥动新能源的换电技术专利被引用次数超500次,技术影响力显著。
比亚迪则以2.0分位列第四,刀片电池专利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方面构筑了坚实的技术壁垒。
在节能技术方面,吉利雷神AI电混2.0于2024年发布,该技术采用AI大模型优化能量管理策略,实测馈电油耗低至2.5L/100km,综合续航超2100km,技术指标领先行业。
比亚迪DM-i超级混动通过双电机串并联架构专利,实现亏电油耗3.8L/100km,有力推动了混动技术的普及。
智能化融合进程也在加速,智能座舱专利数量激增。长城、小米汽车等企业积极布局多模态交互、语音识别专利,2024年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40%。
车联网技术同样不断深化,华为、腾讯等通信企业入围网联化技术TOP20,其5G-V2X专利实现了车路云一体化控制,为L4级自动驾驶的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专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企业而言,及时申请专利、保护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是提升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先机的关键。
仕诚知识产权公司作为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拥有丰富的专利申请经验和专业的服务团队,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服务。发明专利最快3 个月出审查结果,实用新型专利1个月出审查结果,外观设计专利半个月出审查结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