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意见”)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
在征集意见中,直接点明了隐藏式门把手存在强度不足、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断电失效、夹手等风险,也同时要求对隐藏式门把手的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等作出了规定。
在此前一段时间内,智驾风波还未平息,隐藏式门把手再次引发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社交平台上,有网约车司机反映说碰到的十个客户有七八个需要帮忙开门的,不光是需要开门,有的司机还在座椅后背贴出了如何开门的提醒。这也源于不少乘客吐槽,还有车主暗喻,感觉隐藏门把手就跟手机曲面屏一样高端。其实就连业内不少人士也觉得这样的设计有点过于追求“创新”了。
生活在北方的车主更有这样的体会,在北方的冬天,一夜雨雪就会将隐藏式车门把手冻住,不得不用吹风机吹、用开水浇淋等方法,才能打开车门。
隐藏门把手引发安全隐患
2012年上市的特斯拉ModelS是全球首款采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的电动车,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国内新能源汽车在科技创新上也把“隐藏式门把手”当成标配。
目前市场上的隐藏式门把手可以分为全隐藏式和半隐藏式两种,其工作原理均类似传统门把手。其中,全隐藏式门把手可以完全嵌入车身,需通过用户触碰或者其他方式弹出或展开后,才能拉动开启车门;半隐藏式指门把手部分外露,可以直接握住并拉动开启车门。
对一些消费者而言,在购车时或许并没有完全考虑到隐藏门把手带来的问题。何况现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大多数品牌仍没有抛弃这一设计。
有观点认为,车门把手是汽车与用户建立交互的第一环,隐藏式车门把手让用户在开车门时更有仪式感,与车的交互感更强。在造车新势力的新车营销中,隐藏式车门把手被包装为极具未来感、科技感、个性感的产品卖点,还能降低风阻。
懂车帝数据显示,今年4月,中国市场销量排名前100的新能源车型中,隐藏式门把手的搭载率约为60%。
实际上,业内不少工程师分析,隐藏式门把手,百公里省不了1度电。
在近期魏牌高山的露营直播中,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突然“开炮”:“隐藏式门把手重量大、密封性差、碰撞时可能打不开,唯一作用就是减少风阻,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隐藏式门把手最大的问题不是“隐藏外观”的形式不好,而是它解锁的方式,基本是依赖电路——也就是说,一旦电路出现问题,外侧的门把手很可能就成了摆设。
公开数据显示,在2024年新能源汽车事故中,12%的救援延误与门把手设计缺陷相关。
2024年4月,山西运城一辆问界M7车型追尾后起火,据事故通报,碰撞造成电路中断,门把手电动控制系统未能正常响应,车内人员疏散受到影响,最终导致伤亡。更早的2022年,广西贵港一辆雷克萨斯LM车型碰撞后出现车门锁止状态,救援过程中采取了破窗等非常规方式,相关情况引发对特殊场景下车辆安全性能的行业讨论。
另有数据显示,隐藏式门把手的故障率是传统机械门把手的5~8倍,维修成本则高达20~50倍,例如特斯拉单个门把手更换费用3000~8000元,而传统门把手仅需150~300元。
新规将填补标准空白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信息公布,2023年7月19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自2023年7月27日起,召回2023年3月13日至2023年7月5日期间生产的部分bZ3汽车,共计12205辆。
召回范围内车辆因后门外把手拨叉形状及材质设计原因,车门外把手和门锁零件相互配合时存在间隙。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拨叉与门锁锁杆之间可能滑动不畅,门锁锁杆不能归位。极端情况下,后车门一直处于锁止或开锁的状态,存在安全隐患。据了解,丰田bZ3采用“内翻式”车门把手,开门时需要先将把手往里面顶开,然后压下门把手,再往外拉开车门。
事实上,全球范围内此前没有针对新型门把手的强制标准,在国内传统机械门把手有QC/T988-2014标准,规定了高低温、振动、冲击等50多项测试,而电动隐藏式门把手只能靠车企自觉了。
这次征集意见的出台,也算是填补了智能化门把手在安全方面的技术空白。
工信部指出,从救援逃生角度,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保证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从而进行救援及逃生活动。保证翻滚、坠落事故中,能够防止门把手的误作用,降低乘员跌落风险。保证车门内把手安全标志可见性,降低乘员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保证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
行业观察家指出,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本质是汽车智能化进程中“用户体验”与“基础安全”的冲突缩影。中国流通汽车协会专家章弘所言:“安全永远是汽车设计的底线,当‘科技感’异化为营销噱头,必须通过强制标准纠偏”。
在业内看来,随着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推进,汽车门把手的设计有望从追求科技感转向安全优先。在传统汽车向智能电动汽车转换的过程中,包括门把手在内的汽车产品不断被重构,但无论什么样的产品,都必须充分考虑使用便利性和保证乘客的安全,在此基础上追求创新和美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