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特斯拉在印度只拿到600份订单,这结果真挺让人意外的。但转念一想,好像又在情理之中。一个全球电动汽车的头部品牌,刚踏进世界人口最多的市场,水花还没激起就偃旗息鼓,这背后到底是印度市场太另类,还是特斯拉没掂量清楚自己?咱们不妨仔细盘一盘。
首先,把问题甩出来——为什么在全世界大杀四方的特斯拉到印度却一头栽倒?是不够有面,还是印度市场太薄情?
先看价格。这个真不是一般的硬伤。印度进口车关税接近100%,一台特斯拉Model Y进来,折算成人民币超过50万,对绝大多数印度老百姓来说,这简直就不是买车,而是买房了。你想想,全印度电动车的平均价才2.5万美元,而特斯拉一上来就要7万美元,直接高出三倍。结果就是,普通消费者根本压根不会考虑,特斯拉只剩下对那些极少数的有钱人下手。这不,就连专做高端的比亚迪,也只卖了一万辆,而本地大佬塔塔汽车,便宜实用才占据了42%市场份额。所以说,价钱这道壕沟,基本把特斯拉跟广大印度消费者隔成了两个世界。
有个问题不得不追问——豪车品牌是怎么成功占领别国市场的?靠的不就是人家买得起、想突显身份、体验服务和品牌认同感吗?可是印度的大环境和中国或者欧美差太多。就印度目前的人口分层、收入分配和消费观念,绝大部分人买车还在“能跑、便宜”的阶段,连中产都不会为“环境保护”或“品牌梦”买单。特斯拉如果把自己当法拉利、兰博基尼那样的奢侈品定位在印度,显然是错把自己的地位放高了。人家塔塔造的电动车便宜能用,比亚迪的价格也能打,印度人没啥理由非买一台进口的特斯拉。
再问一遍——印度为什么会让本土品牌成为王者? 其实道理不难想通。一是本地品牌便宜,一台塔塔Nexon EV,折算一下12.5万到17.5万人民币,质量不贼好至少也不坑人,关键还能及时修理售后不折腾。二是塔塔这些年下了血本做本地化,了解印度人到底要啥。你有钱还喜欢洋面孔,可大部分人的钱包就是不支持“自由选择”,那还不如买点实用的。
再想想印度整体大环境——电动汽车只是印度汽车市场的极小一块。现在电动车在印度一年卖个十万台,听着多,其实市场只有2.5%电动车,内燃机王者还在。这10万台里,绝大部分买的是便宜货,咱们脑补一下,和中国当年二十年前“买车能遮风挡雨就行”一个路数。所以,有人觉得印度会一夜之间人手一辆电动车,那是真不懂地头蛇。别忘了,印度做了手机革命都靠的是山寨机和低价智能机,不是苹果。消费升级没那么容易。
可是有没有一种可能,特斯拉的问题不只是贵,而是“贵而不值”?一辆50万在北京上海撑场面,在孟买可能连路都走不顺。印度的马路,你要没见过,照片都不敢信——经常有大坑,羊和牛在马路溜达,红绿灯别人当摆设,这才叫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特斯拉这种满身高科技,碰见没电没网、路上还要闯沟翻坡,三天两头可能还要修车补胎,一下子所有“智能化”都成了麻烦事。再说充电,现在孟买、德里搞了几个超级充电站,意义有限。全国才2.5万个公共充电桩,2万多个电池更换站,规模说成“刚起步”都夸了。所以,即便有钱人买了特斯拉,也得盘算一下去哪儿给它充电,真不如直接买辆油车省心。
那为什么印度政府还不放开政策,好好招待国际品牌?其实印度政策也有两只手,一边想要吸引外资、发展本地产业,一边要保护本土企业,不让外来和尚抢饭碗。这套把戏其实在哪国都差不多,比如特斯拉要想低税进印度,必须答应建厂投五亿美元,还得干到营业额达标才享受政策。嘴上是欢迎投资,实际上多半等着你来交学费,顺便让本土产业学一手真本事。政府政策一分为二,既想让特斯拉带动新技术,又不想让特斯拉一来把塔塔比亚迪都干趴下,这才是打算盘的高明之处。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当年中国也这么对大众、丰田、通用和苹果干过。
特斯拉真想赢,得考虑得更清楚。你单纯只靠价格战没用,印度这种市场便宜才是硬道理。你想降价吧,得在本地制造、降低供应链成本,这才跟塔塔、比亚迪拼得起来。但特斯拉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降价会不会伤及自己全球体系”?毕竟它在全球各地已不得不应对中国、欧洲销量下滑的尴尬,还能不能再给印度更高的“纳投名状”式优惠?
说到底,这几年特斯拉的折戟,也远不只印度一地。全世界汽车市场都遇冷,2024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量同比下降13.5%,中国下滑、欧洲下滑,极端点的连瑞典都跌了84%。电动车这事,早就从风口上的白马滑落下来,特斯拉的“网红效应”正在消退,价格、供应链、政策、基础设施,本地对手,都成了拦路虎。现在的局面是,特斯拉面临中国比亚迪的正面竞争、印度塔塔的土炮火力、欧洲本地豪华品牌的联合围堵,手里既要钱又要份额,还要讲面子,实在太难了。
反过来想,塔塔汽车和比亚迪的策略就适合印度土壤。这两个品牌不是盲目追求高大上,而是很实在地抓住了“便宜好用”四个字,本地采购、本地工厂、本地售后,测算过一遍又一遍的成本。塔塔干脆投15亿美元建超级电池工厂,本地制造降成本,连供应链都锁死在印度。人家还有政府和资本护航,融资也顺利。这种“持久战”,等得起,看得清,也更适合印度不紧不慢的大市场节奏。
说句难听的,做生意不能只看一时的光鲜度。很多跨国公司总以为只要品牌够牛,花点钱推推市场就能下沉,结果一到印度或东南亚就卡壳,原因全是没做好“接地气”的准备。中国企业能杀出围堵,是因为看透了“没钱大市场”的玩法——要么做便宜,要么扎根产业链,二者都做到才能活长久。特斯拉不改打法,不接地气,只想高高在上拿政策做优势,最后只会沦为小圈子里的信仰玩具,注定做不大。
其实说到这,不禁想问一句,印度市场未来到底属于谁?表面看谁便宜谁霸占,但长期看还得是谁能活得久,谁愿意反复投入,谁能把基础设施建好。印度市场的魔幻,就在于今天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东西,几年后可能就成现实。别小瞧印度这些年技术和制造的积累,中国今天的成就,二十多年前也没人看好过。同理,不能用已知的中国套路去预判印度的玩法,印度很可能长出独有的市场逻辑。就像印度手机市场给了小米、OPPO机会,但最后三星和印度本地品牌也没死。
特斯拉要真想扎根印度,眼光得放长远,别指望一年半载赚大钱。先摸清楚印度人到底要啥,想清楚怎么本地制造压成本,再布局配套设施。别想着靠名头搞定一切,换个思路,也许还有翻身的机会。电动车未来是大势所趋,但所有品牌最后比拼的都是脚踏实地和“低头拉车”。毕竟,最后赢的,一定是能熬得住、舍得投入还能做对产品那一批人。
结尾留个问号:特斯拉会不会像苹果当年那样,熬过市场磨炼,最后找到本土破局之路?还是像当年很多外资企业一样,水土不服、最后无声退出?这事儿,还真不好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等着看吧。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