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汽9月销售整车30.2万辆,同比增长6.3%,其中自主品牌表现良好,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整体销量稳中有进展

中国一汽10月2日公布的数据搞得我有点困扰。你看,他们说九月份卖了30.2万辆车,和去年同期比增长6.3%。这数字听着挺不错,但其实没那么简单。再看细节——自主品牌卖了8.8万辆,自主新能源3.89万辆,合资品牌21.39万辆。想想多了点,整体还算平稳。

我第一反应是:自主品牌这块挺起劲的。如果和去年同期比,增幅还算可以吧,但我不太懂他们的具体出货规模。估算一下吧,九月一汽车销量大概40万座,减去这个30.2万,可能九月市场整体还是在这个水平上下浮动。你说呢?我看这数据,也不能说市场真的热火朝天,但又没明显下降。

中国一汽9月销售整车30.2万辆,同比增长6.3%,其中自主品牌表现良好,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整体销量稳中有进展-有驾

咱们得琢磨下,自主品牌的表现好在哪?其实用车的朋友都知道,现在涨价潮一波接一波,原材料的价格都在飙升。连我认识的修理厂老板都说,车皮子成本高了,修一辆车,电池、芯片,啥都贵。但自主品牌还能在这个价格压力底下保持增长,说明他们在供应链上下了不少功夫。就像在厨房做菜,原料涨价没得选,但还得做出好吃的菜,油盐调料搞得灵草点。

这数据一出来,我突然想到一个点——新能源车的增长。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占了市场份额的20%,那九月估计也快到23%。自驾出行的便利性、政策补贴都还在推波助澜。但我其实一直在怀疑,新能源的销量是不是有点泡沫。你知道,很多人说这个新能源其实是政府给的红包打出来的泡沫,真正能让你日常用得舒服、用起来省心,还能保持高保值,这事儿还得时间考验。

还有那些合资品牌。21.39万辆,感觉还算正常。我身边朋友换车,基本还是考虑大众、丰田到日系、德系。虽然自主车挺好的,但入口级依然在他们心里占据一席之地。是不是因为,进口这种品牌的品牌溢价还在?还是说,合资在技术面、驾驶感受上的优势,光靠价格说不过去。假如我在1万公里左右的市区跑的话,放心感、油耗表现,的确是自主车难以比肩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朋友跟我说,国产车的工艺还得一步步追赶,尤其是底盘细节和舒适度。这让我想到,很多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还在研发环节,比如用料、车身刚性匹配,虽然标志上已经跑得快,但实际操控感、用车体验,多少还是跟合资品牌有差别。我反复体验过,合资车的底盘质感尤其在高速行驶时更让人放心。自主车则要在成本和质量平衡上继续努力。

中国一汽9月销售整车30.2万辆,同比增长6.3%,其中自主品牌表现良好,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整体销量稳中有进展-有驾

要不要较真那个同比增长,我觉得有点怕泡沫。毕竟,这一年新车销量的增长不全是自发的市场需求——很大一部分,还是政策、补贴、以及传统塑造的期待值。但我也不得不承认,自主品牌的进步是真的,比起前几年,明显更有韧性。尤其新能源,根据渠道反馈,很多朋友换了特斯拉或比亚迪,感觉续航、配置都不错,价格合理。

如果让我猜,国家对新能源补贴还能再持续2-3年,市场的进口替代效果应该还会继续。毕竟,很多机构报告都说,未来几年新能源比例会更高。问题是,这个趋势到底能持续多久?消费者会不会反弹,比如对续航、充电便利性嫌麻烦?曾经听到修理厂老板打趣,新能源车,充电像办卡,得找地方排队排半天。这点也许不算大问题,但是真的方便了吗?我没细想过。

整体来看,这个数字(30.2万辆)其实也没那么惊喜。就汽车的生命周期而言,九月的销量平平稳稳,没有大幅波动。其实我更关心的,是未来供应链的稳定性。去年由于芯片短缺,很多车都交不上货,年底还出现了订单堆积。自从用库存调节应对之后,今年初市场算是缓了点,但车企的压力依旧。你觉得,未来这种供应链的博弈还会持续多久?我觉得得看宏观经济环境,比如芯片价格和物流成本,尤其是在这个‘疫情反复’的时期。

突然想到一个细节:我朋友开着自主品牌的SUV,他说:车稳得很,但细节还得打磨。这其实反映了,目前自主品牌和合资的差距。不光技术上,还有对小事的把控,比如门缝、空调噪音。你说,工艺是不是也在逐类似只看表面的竞争中,具体到零件装配那些,差距还不小。

中国一汽9月销售整车30.2万辆,同比增长6.3%,其中自主品牌表现良好,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整体销量稳中有进展-有驾

去年我跟某修理工聊天,他吐槽:哪辆自主车来修,一看螺丝松了,就知道车的品质高低。我觉得,这句话虽有点夸张,但背后反映的是用料和制造精细的差距。可自主车越来越多尝试追赶,但还差一口气。

未来几年,自主品牌还能不能继续保持增长?我猜,挑起销量锅的,可能还是政策是个临时推手,真正能决定未来的,是他们的技术突破和品牌信任感的建立。我也觉得,市场只靠差价或价格战走不长远。

市场表现出这种稳中向好的态势,还得警惕外部环境变化,比如国际贸易、原材料价格飙升,或者某个黑天鹅事件突然出现。汽车行业本身就是个钱缠不断的圈子——供应链短点,就会连带影响到新车供应、门店销售。

我刚才翻了个相册,看到去年我朋友买的那台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里程数刚过1万,价格还算合理。这让我更相信,未来消费者对快速充电+续航的需求,才是真战场。补贴几个月给,虽暖场,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还是用得顺手、耐用、保值。

中国一汽9月销售整车30.2万辆,同比增长6.3%,其中自主品牌表现良好,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整体销量稳中有进展-有驾

说到保值,我估算过一辆自主新能源车,百公里成本大概0.3元(假设续航足够长的话,不算充电费),折算下换算,保值率在60%左右。这个数据没想过太久,只能说,市场还是喜欢实用。买车的人都说要玩几年再说,但实际上,换车频率还没有那么高。

这场面,谁能笑到最后?我猜,还得看自主品牌是不是能在细节方面打个折扣,让用户感觉用着就是爽。因为,很多消费者最在意的,还是用得久不坏、保养方便。这也是我经常和朋友讨论的内容:车子,除了看外观、配置,更多还是用料和细节。

顺便一提,自主品牌里,有的还是走偏了的,比如拼配置、拼价格,但车架子、底盘没有跟上。相反,一些新手品牌,却在这个细节上下了功夫。你觉得,在鲜肉逐渐多的二手市场,品质差的烟雾弹还能维持多久?我猜,时间一长,真相会被筛出来。

这个行业我能说的其实不多,因为大部分细节隐藏在供应链、设计、制造的深层里。但我知道,只有真正用心打磨产品,而不是靠发布会或广告噱头,才能在这个盘山路上走得更远。

中国一汽9月销售整车30.2万辆,同比增长6.3%,其中自主品牌表现良好,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整体销量稳中有进展-有驾

那你觉得,明年这个时候,市场的变化会是啥样?还是说,又会像现在一样,维持个局部稳定?我比较喜欢这种未卜先知般的感觉——谁知道,下一次行业大变可能就藏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里。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